“……我並不反對什麼‘大東亞共榮圈’,我隻是反對由日本人來主導它……”
——躺在床上在皇後娘娘麵前炫耀自己國際政治水平的帝國皇帝陛下如是說
——————————我是分割線——————————
帝國曆201年3月7日,帝國新京沈陽。
雖然帝國皇帝可以很驕傲的聲稱他的帝國已經步入了工業時代,但是帝國臣民們對於傳統的執著,仍然讓皇帝陛下頭疼無比。不過也是,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侵蝕,哪個文明會放棄自己的傳統呢?所以現在,帝國皇帝就又一次的麵對了“天子親征”的繁瑣儀式。
“外事用剛日,內事用柔日”。3月7日按照天幹地支紀日算來,那是丙寅日,帝國的天文學家告訴帝國皇帝:“丙寅日,配爐中火,大吉。”好吧,帝國皇帝和帝國皇後用了200年都沒能弄明白什麼“甲子、乙醜,配海中金;丙寅、丁卯,配爐中火”什麼的倒底什麼意思,但既然帝國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想,那麼“大吉”就大吉吧。
被人糊弄著跑到郊外拿煙熏了三牲和玉幣祭天,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然後又巴巴的爬到小土坎上麵挖個坑,埋下三牲和玉幣,這玩意叫做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敵人是為了保衛國土,所以叫“宜”。看來不知道多少年前,中華的先祖就已經明白戰爭需要一些高尚正義的借口——不管是去侵略,還是真的敵人打上門——國家安全這個概念,不是被未來的美帝國主義者詮釋的淋漓盡致麼?
祭祀完天地就完了麼?還沒呢。因為皇帝陛下和皇後娘娘到現在還對他們的由來支支吾吾不能準確回答,祭祖這部分也就跳了過去——當然,帝國子民對此還是很理解的:皇帝和皇後乃神人也。
最後便是三軍祭軍神。
華帝國的軍神是蚩尤。就是那位關二爺的武聖類似地位的大神。當然,這也是華夏的傳統。中華遠祖們出征,是要祭祀軍神的,軍神有黃帝和蚩尤二者,蚩尤帶著近百的兒子,就把另一位打得狼奔鼠竄的本事,華帝國的皇帝很是敬仰,故而選了蚩尤。聽說後世的軍神還有祭拜嶽飛的,不過嶽飛才死了幾十年,在現在還隻是一位冤死的名將,自然不可能達到“軍神”的高度,至於關羽,這位一生窩裏鬥沒殺過一個外族的所謂“武聖”,“還是免了吧。”帝國皇帝心裏想——和黑社會擁有共同的保護神?後世被遊牧民族強加的“傳統”還真是神奇呢。不過帝國皇帝徐風陛下對關公還是十分敬仰的,這位能夠用投降來體現出忠義的君子,比較起被“莫須有”害死的嶽王爺,實在會做人太多了……
這叫做“祃祭”,除了祭祀軍神,還得祭牙旗,也就是祭祀的時候殺牲,以牲血塗抹軍旗和戰鼓,軍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祃祭後代也稱為“祃牙”,就是祭牙旗。幹完這些,還得“祭五兵”,當然,華帝國的軍事裝備的發展,讓這一祭祀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想一想祭祀手榴彈的可笑,於是這一項祭祀就簡化為了“祭刀”。好吧,雖然很有些土匪的嫌疑,但既然大家都不反對,帝國皇帝也就沒什麼好反對的。
完成這一攬子林林總總的瑣碎事情,天色已經近晚,但大軍仍然得出行——不然就會不吉利,就要出大事情。由於有著帝國皇帝這位“神人”的樣板在,所以帝國子民對於神鬼們還是很敬畏的——雖然不至於很在乎,但也不要得罪不是?所以披著晚霞,等待了一天的大軍就開撥了——到沈陽西站分批上火車。
這還算是短的了,如果是漢唐,這樣的儀式沒個三五天,怕是完結不了呢。但畢竟今天天色已晚,而又有出征的軍隊不能在戰事結束前回城的傳統,於是除去日程表裏今天乘車出發的那部分輜重兵和各世家子弟的家兵們,剩下的羽林衛重騎兵師以及輕騎兵師還有“忠孝營”的四千餘官兵就在出城五裏的空地上紮營過夜——這個也是傳統,據說叫什麼“守土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