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誰也不服誰。”
聽著眾人的議論,孟軻看著自己對麵的荀況,就很不滿意。
在孟軻看來,荀況這個家夥,要是沒有,那就最好了!
這家夥,就不是個儒生,他是個法家和儒家的混合產物!他不純粹!
而在荀況看來,傳統儒生是沒有出路的!
真正的儒生,隻有死路一條,想要將儒家發揚光大,要麼成為和法家結合,要麼和道家結合,要麼和兵家結合,總之,都什麼年代了,還在這裏搞純儒,這就是保守派。儒家,必須由他這樣的創新派領導才有前途。
正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可是荀況的好弟子之一韓愈公開在鹽城期刊上發表的文章。
這篇文章一出,荀況狠狠的讚許了這位弟子,說的真好,大肆宣揚。
然後孟軻一脈的某些儒生就覺得:隔壁已經瘋了,他們這是在暗示,暗示荀況其實比孔聖還厲害,這是想要讓孔聖退位,讓荀況上位!
至於某些儒生是怎麼產生這些想法的,隻能是某些儒生的聯想能力本來就非常強大。尋章摘句,斷章取義,這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隻不過,如今畢竟不是儒家一家獨大的年代。孔聖也還活著,外邊還有墨家和道家盯著,所以儒生們內鬥稍微還有一點點底線。
曲阜之內,孟軻和荀況這兩脈鬧的是雞飛狗跳,但是目前很少鬧出人命。相看兩厭,但有時候又不得不抱團,很擰巴。
其實,孟軻自己倒是理解荀況的想法,在荀況看來,儒家的理想很重要,但光靠儒生自己,沒法實現儒家的理想。想要實現儒家的理想,就必須借助各種手段,可是各種手段一出,也就不再是純粹的儒生了。
為了理想,使用種種違背理想的手段可以嗎?
對此,荀況覺得孟軻太清高了,太過堅持夢想,現實中不可能有那麼多儒生都跟孟軻一樣能堅持原則,能舍生取義。荀況認為,孟軻的理念教育意義很好,但是不現實。你這個祖師可以堅持,不代表你的徒子徒孫也能堅持。發展到未來,大概率是徒子徒孫表麵上堅持,實際上虛偽的跟個什麼似的……
孟軻則是覺得荀況太現實了,你是開宗立派的祖師,你得稍微理想一點!你這個祖師都這麼現實,還能指望徒子徒孫堅持理想、原則?看看李斯,看看韓非子,一個比一個現實,一個比一個冷酷,哪裏還有半點兒原則、理想……
高層能互相理解,可是到了中層,那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之爭,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那就是刀刀見紅,隻能拚命了。
中層經常拚命、互懟,時間長了,高層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便是身不由己。
“師弟覺得,炎公邀請我們是何目的?”孟軻直接問道。
荀況嘴上也不饒人:“這其實並不難猜,師弟。”
曾幾何時,二人互相稱呼對方為師兄。
到了今天,就隻能互相稱呼對方為師弟了。
“炎公邀請了大量的諸侯,也對洛陽學宮、曲阜學宮和東海學宮發出了邀請。”
“而另一邊,子夏師弟的弟子魏斯,則是邀請了擁有九鼎的諸侯國。或許,今日之後,天下間就會分為兩大陣營。”
聽到這裏,孟軻頓生一種感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師弟對於這兩大陣營怎麼看?”
“不好說,各有優劣。”
“大國聯盟,少而精。每一個國家,都擁有九鼎,實力強大,潛力遠大,若是能夠團結一致,便可鼎定天下,但是做不到。彼此間內部矛盾重重,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鹽城和諸多小國結成一派,也隻能拖延。但隻要能拖下去,大國聯盟就將不攻自破,自己就會內訌。到那時,鹽城便可把握住機會,一一擊破。”
“隻是隨著時間的拖延,又會產生新的變數。”
“就比如智瑤,他如果在百年之前消滅韓趙魏三氏成道的話,那時的他天命尚在,興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如今的局勢也是如此,誰也不知道炎公身上的天命能持續多久。”
當年的智瑤,不也是意氣風發,身負天下之望?
如今的智瑤,已經是明日黃花。若幹年後,誰還知道智瑤是誰?
萬一拖延的時間長了,天下間又誕生了新一代的天命之子,到那時薑華又該怎麼辦?鹽城又該怎麼辦?
所以,在荀況看來,拖延時間有利於鹽城也不利於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