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邀請到節目來的嘉賓,是第三位比我年輕的電影人。”
講完這一段。
謝蘭頓了頓,繼續介紹道:“今天的訪談嘉賓是誰呢?對全國觀眾來說,應該不陌生。
“因為他會唱歌,會拍電視劇,還會拍電影。
“無論是喜歡電視劇的觀眾,還是喜歡電影的觀眾,都有機會在電視上見過他。
“那麼,他是誰呢?
“歡迎今天的訪談嘉賓,電影人方醒。”
方醒一直正在後台入口,工作人員檢查了一下夾在領口的麥克風,然後豎起一個大拇指,示意進場。
方醒邁步走進演播廳,先朝鏡頭揮手。
謝蘭迎上來握手:“歡迎,請坐。”
《電影人》訪談是以客廳聊天的方式進行,所以演播廳布置得很像客廳,有沙發,有茶幾。
在錄製之前,已經彩排過,走位和坐哪個位置都是安排好的。
“主持人也坐。”方醒謙讓一下,然後在嘉賓的沙發上坐下。
兩人坐下後,謝蘭開始訪談的第一個話題:“錄製節目的這個時候,《流浪地球》還在上映,而且票房已經達到40億,非常好的成績。
“不過,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今天方醒來到《電影人》是以什麼身份來的?演員,還是導演?”
方醒笑著抖了個機靈:“訪談節目的名字不是已經說明一切了嗎?”
謝蘭恍然大悟般接話:“那倒也是,不管是演員,還是導演,都是電影人。
“在兩個身份之中,你更喜歡哪一個?是喜歡表演呢?還是更希望拿導筒講故事?”
“導演則是更多的是在講故事,把很多演員的表演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塑造故事的世界觀、價值觀。”
謝蘭:“你既是演員,也是導演,而且都很成功,那麼你如何看待電影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電影和現實生活的關係……”
方醒一邊思考一邊回答:“我認為電影與現實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影像和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揭示社會現象和人性問題。
“電影創作者應該用電影來呈現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從而讓觀眾更好地理解生活。”
謝蘭:“方導的這個回答,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東西,能不能舉個例子,讓觀眾能容易理解呢?”
方醒考慮一下,答道:“就拿《流浪地球》來說吧。我在電影裏飾演的是‘劉培強’這個角色。
“如果是四年前,我是不會演這個角色的,我可能會去演‘劉啟’,而不是‘劉培強’。
“因為四年前,我的身份是一個兒子,我知道一個兒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角度在看世界。
“而電影裏的‘劉培強’是一位父親,一位為了讓兒子能夠進入地下城生活,不得已選擇成為航天員,前往空間站執行任務,因而和兒子分開十八年。
“作為一個兒子,小時候有多依戀父母,我很清楚。
“但是,四年前的我,是無法理解父親留下兒子,登上空間站分別十八年是什麼樣的心態。
“因為我沒有當過父親,我不確定,父親離開的時候,應該是難過,還是不舍,抑或是愧疚。
“這份感情很複雜,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四年前的我是不懂的,但現在我懂了,所以我才敢在電影裏演一位父親。”
頓了頓。
方醒接著說道:“當然,這份感情的表達,在電影裏沒有那麼劇烈,很多時候隻是一個眼神的流露。
“可能對很多觀眾來說,根本沒有注意到,但我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表演,去告訴年輕的觀眾,這樣一位父親對孩子有著怎樣的愧疚。
“或許,現在的你們還不懂,但未來有一天,回想起來,自然會明白。”
謝蘭:“在電影裏,很多觀眾對‘劉啟’這個角色表達過不滿,認為這個角色太任性了,對父親的抵觸和逃避讓人無法共情,對此你怎麼看?”
方醒:“這正是因為‘劉啟’的身份是一個兒子,他注定無法在他那個年紀,理解的他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