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綱先生言之有理。伯符,汝乃堂堂烏程侯之子,非袁術之家奴。就算袁術與汝有恩,這些年汝為其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也早該還清了。家仇未報,國恨未消,伯符豈能因小恩而自毀前程。照叔父看來,袁術稱帝之日,就是伯符汝自立門戶之時!”孫靜毫不猶豫地對孫策直言不諱道。
而孫靜這話無疑要比張紘說得直白得多,同時亦說進了孫策的心坎裏。說實在的,就算之前袁術沒有用母親脅迫孫策交出玉璽,僅憑袁術那為人反複的性格就也足以令孫策舍其而去。原來孫策剛投靠袁術之時,袁術曾向孫策許諾任用其為九江太守,但不久之後,卻又將九江太守之位給了丹陽人陳紀。之後袁術又名孫策去攻打廬江,並許諾攻下廬江之後太守之位歸其所有。孫策聽罷遂領兵出擊,一舉就拿下了廬江。結果,袁術居然再一次出爾反爾,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如此三番兩次的言而無信,孫策自然是對袁術不再抱有任何期待。於是他聽從其父的老部將丹陽尉朱治之言,以助舅父吳景征伐橫江為由,帶著父親的舊部以及自己這些年招納的門客,南下江東自謀發展。
因此,目前孫策雖在名義上還隸屬袁術,但他在實質上卻已經算是自立了門戶。隻不過還缺一個正式脫離袁術的理由而已。所以這會兒聽罷張紘與孫靜所言,孫策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禱袁術越早稱帝越好。當然依張紘之計,孫策過會兒還是會去寫一封措詞誠懇的信去勸袁術,至於信中會飽含多少誠意,那就隻有天知道了。
事實上,當下看出袁術不臣之心的可遠不止孫策及其幕僚等人。遠在許都的曹操多少也聽到了點袁術妄圖登基稱帝的風聲。一想到自己這邊才剛迎來漢帝這麵大旗,那一頭袁術就要稱帝同自己打擂台,曹操在氣惱之餘,倒也不敢有所怠慢。畢竟袁術盤踞揚州多年,兵強馬壯,且又毗鄰許都所處的豫州,不可等閑視之。故而在同一片月光之下,曹操也在向自己的首席幕僚荀氏叔侄詢問著應對之策。
此時此刻,聽罷曹操一番對袁術這段時期言行作為的介紹之後,已然被漢帝任命為尚書令的荀彧,卻絲毫沒有慌亂,反倒是鎮定自若地向曹操勸說道,“主公莫憂,袁術不過是跳梁小醜。其稱帝對主公來說非但不是禍,而是天降之福。”
“文若何出此言?”曹操皺眉問道。
“主公此番迎天子入許,天下間多有諸侯不服,聽宣不聽調者也大有人在。然倘若袁術此時稱帝,其便會在一夜之間成大漢之公敵。而主公便可名正言順地奉天子之命,統領諸侯討伐袁術。有此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先例在前,往後又有哪家諸侯敢再無視朝廷?無視主公?”荀彧循序善誘地向曹操分析道。
而曹操經荀彧如此一點撥,頓時豁然開朗地撫掌大笑道,“若非文若提點,孤險些利令智昏也。好!就讓袁術蹦躂去。其越明目張膽張羅稱帝,就越失揚州民心,屆時孤領兵南下定能殺他個人仰馬翻!”
然而就在曹操雄心勃勃之時,荀彧卻突然將話鋒一轉,鄭重地向曹操提醒道,“主公明鑒,揚州袁氏固然不足為慮。但冀州那位袁氏卻不可不防。天子此番任命袁紹為太尉,鄴城那邊似乎多有不瞞。”
曹操耳聽荀彧提起了自己的老朋友袁紹,不由露出了一絲無奈的苦笑。其實荀彧說“多有不滿”還算是客氣的。據曹操安插在鄴城的探子來報,袁紹接到聖旨之時,那可是直接就罵了娘。並且袁紹所罵的對象,並非下旨的劉協,而是他曹操。據說袁紹當時當著眾臣的麵,大發雷霆說,“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挾天子以令我乎!”
對於袁紹的反應,曹操既覺得委屈,又覺得不安。委屈的是,任命他曹操為大將軍的是天子,任命袁紹為太尉的也是天子。又不是他曹操無聊到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硬要在官銜上壓過袁紹一頭。不安的是,曹操十分了解袁紹的脾氣。自己這位“好友”在麵子問題上,向來不講道理。這一次的事估計袁紹不會輕易地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