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君臣互信(1 / 3)

雖然荀彧、楊修、司馬朗三人都不看好甄耕所設的離間計,曹操卻是饒有興致地向甄耕詢問起了相關細節。早有準備的甄耕自然是有問必答,末了他還不失時機地向曹操提起了出現在高家塢的曹丕。

前一刻還興致勃勃的曹操乍一聽聞本該留蔡吉身邊的次子曹丕竟參與了高家塢之戰,不由皺起眉頭道,“哦?子桓在南皮?”

“千真萬確。”甄耕抱拳點頭證實道,“臣當時見二公子著齊軍服色領齊兵直衝高家塢,怕橫生事端便未敢上前相認。”

此刻眼見甄耕說得有鼻有眼,荀彧忍不住手撚長須唏噓一歎,“看來齊主仍未信任二公子。”

司馬朗亦跟著點頭附和道,“據聞齊國曾遣講武學子入軍府練兵。齊主臨盆前將二公子調離,儼然是忌憚公子對其不利。”

“何止忌憚!”楊修冷冷一笑道,“若二公子不幸殞命沙場,齊主又可另擇佳偶也!”

楊修此話一出,曹操的麵色頓時又黑了幾分。誠然曹丕在齊營的表現一直都不能令曹操感到滿意。可眼下曹丕與蔡吉的婚姻關係至少還能牽製住蔡吉,令後者無法同河北的世家大族聯姻。不過在漢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庶民百姓,人們的貞節觀念相對後世來說比較淡薄,女子喪偶再嫁他人乃是稀疏平常之事。所以倘若曹丕真如楊修所言戰死沙場,那蔡吉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擺脫這段禦賜婚姻,進而再續一段對其更為有利的姻緣。

另一頭甄耕見曹操眉頭緊鎖麵色不豫,便小心翼翼地進言道,“君上,沙場刀劍無眼,何不將公子接回國?”

“不可!”曹操擺手斷然否決了甄耕的提議。在他看來曹丕目前的處境固然凶險,可隻要曹丕還是蔡吉的夫君,還活著,就能用婚姻牽製住蔡吉。甚至哪怕曹丕真在齊國死於非命,曹操也能拿兒子的死來做文章。相反如果曹丕“拋妻棄女”私自逃回魏國,則會讓曹操在政治上理虧,從而被蔡吉拿捏住把柄。於是曹操低頭思慮了片刻沉聲吩咐道,“汝且派人暗中保護子桓。切記,萬不可讓子桓與齊國知覺此事!”

“喏。”

曹操見甄耕拱手領命,跟著又果斷下令道,“至於離間齊國君臣,就依卿之計行事。”

甄耕聽罷心頭一喜,當即叩首賭誓道,“臣定不會令君上失望!”

一旁的楊修眼瞅名不見經傳的甄耕僅憑借一道離間計便贏得了曹操的賞識。不甘示弱的他也跟著進言道,“君上,臣以為除了離間齊國君臣之外,還可趁勢拉攏常山張燕令其為君上所用。”

話說當年張燕趁曹操受困當陽無瑕北顧一舉奪了常山郡治,其占的地方雖不大卻是正卡在曹魏的咽喉之處。曹操脫險後本打算將張燕驅離常山。可怎奈張燕背後有蔡吉支持,無論曹操如何軟硬兼施都未能得手。故而此刻聽罷楊修的進言,曹操略帶遲疑地拈須微吟道,“孤亦曾派黑山舊部陶升修書籠絡張燕,然皆如泥牛入海了無音訊。”

眼見曹操對勸降張燕未果一事耿耿於懷,楊修不由一揚眉毛侃侃而談道,“君上有所不知,昔年張燕曾遣人至京都乞降,獲封平難中郎將,得舉孝廉計吏。可見其心懷壯誌,非尋常賊寇可比。陶升不過一介內黃小吏,張燕不與理會亦不足為奇。”

關於張燕早年主動派人到京城聯係招安一事,曹操倒也有所耳聞。想當年麵對主動請降的張燕,漢靈帝僅給了個“平難中郎將”的虛銜。但張燕在和朝廷談判的時候,並沒嫌棄“中郎將”官小,反而是想朝廷討要一項特別的權力——“舉孝廉計吏”。話說在漢代,由孝廉出仕,由計吏當官,正是漢代士人進入仕途的主要方式。張燕竭力向朝廷討要推薦孝廉、計吏的權利,顯然是想拉攏豪強世家,以便在河北站穩腳跟。雖然張燕最終敗於袁紹之手再次淪落為流寇。不過相比張牛角、於毒、畦固之流,張燕確實有其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