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大家都看出來,這確實是拯救國家的良藥。
能夠參與朝會的官員,尤其是文官,沒有一個蠢人。
能經過殘酷的科舉製度,與天下讀書人內卷,卷到朝堂上的人,無不是精英之中的精英。
所有的道理他們都懂,大明王朝的種種弊病,他們也看得見,就算是沒有解決的方案,但至少知道問題是什麼。
張居正寫的這份冊子,其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實在是發人深省,入木三分。
他們完全能夠看得懂,並且完全能夠想象的到,這樣的方案一旦得以實行,整個大明王朝都會煥然一新,實現中興的局麵。
可是他們還是要反對。
辦法是好辦法,但是太傷害他們的利益了。
首先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一旦得以實施,那麼他們這些官員,以後就不好摸魚了。
大家辛辛苦苦科舉讀書,考上進士,然後當官,求的不就是一個安逸嗎?
但是考成法一旦得以實施,大家就不能夠安逸了,隻能夠當牛做馬的幹活,還有官員的體統嗎?
這種規定可以對老百姓實行,但不可以對士大夫實行,士大夫是體麵人,怎麼能當牛馬呢?
更何況後麵還有丈量土地。
天呐,張居正想幹什麼?
他自家不也兼並了很多田地嗎?
而且就算滿朝的官員想丈量土地,也沒有那麼容易。
官員委派到各地,那隻是流水的官員。
沒有根基。
也不可能事事都從朝廷調兵吧?那統治成本就太高了。
就不得不依靠地方上的吏。
胥吏雖然地位不高,但是根基卻厚,尤其是掌握當地的魚鱗冊,這是土地的數據,縣太爺想收稅,都得依靠他們。
丈量土地,讓朝廷獲得真實的土地數據,那麼胥吏的魚鱗冊,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失去憑仗。
這等於是動了胥吏的蛋糕,胥吏們肯定不會老實配合。
何況這些胥吏都是本地人,與本地豪強的關係密切,丈量土地也侵犯了地方豪強的利益,胥吏與地方豪強勾結,流官想丈量土地,那就是千難萬難。
大部分流官,是沒有那個能力的。
何況官員也是士紳,丈量土地,是不尊重他們的利益。
而張居正的改革之中,唯一有利的就是以白銀完稅。
白銀這個東西,老百姓的手裏是沒有多少的,大都掌握在士紳的手中。
如果以白銀交稅的話,老百姓為了獲取白銀,就不得不把農作物賣給士紳。
到時候士紳可以趁機壓價,以此謀利。
而白銀收上來後,也不可能直接把散碎的銀兩,遞解到國庫。
這些散碎的銀兩,都是要重新熔煉,鑄造成官銀,才能送往國庫之中。
要熔煉銀兩,就有耗損,所以是肯定有火耗的。
火耗這個東西,有很大的空間。
官員們操作一下,就能獲得火耗的利益,相當於多了一筆額外的收入,這當然是好事。
因此除了以白銀完稅之外,張居正的改革方略,群臣幾乎都不支持,除了高拱等少數人力挺張居正,大部分人都持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