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所以前頭嶽行簡必須對上輩子的事想個明白徹底,有正確的眼光和認識,否則,到這一步時,她不可能想到這些,她唯一能建議的就是自以為是地讓嶽行弈選上策,而不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樣子,嶽家隻會比上輩子死的更快。
因此,最後她勸阻了嶽行弈的起兵,反而讓他假裝中風,加上呂頌遙的掩護,因此先騙過了呂承胤,暫時保住了性命,以待時機。
不多久後,被征兵的農民開始不滿,被征去打仗是死,揭竿起義也是死,還不如起兵,尚有一條活路。於是,有人振臂,天下響應,農□□動紛紛而起。南都和大梁都成了義軍攻打的首要目標。呂承胤因攻打北肅的緣故,留在北方,與燕王呂延輝照應,留守大梁的是呂頌遙。在此期間,嶽行簡協助呂頌遙守著大梁城。(如果有人罵她不趁火打劫居然幫助呂家守城,我隻能解釋,大梁城破,國家亂,她也會死。且這時候依然不適合起兵。)
農民起義四起,這時候有童謠流傳,大梁將被他姓取而代之。但童謠很含糊,有多種解釋,一是嶽家,一是遲敏家,一是前朝朱家。前朝朱家已被清洗,而嶽行弈中風,嶽家無首,呂承胤寧缺毋濫,派人去監視著嶽行弈,最後把目光放在了遲敏身上。當初玉綱炬起兵時,關鍵時刻是遲敏的祖父站在了呂承胤這邊,呂承胤為了嘉獎他,賜他丹書鐵券免死,遲家受盡皇恩。遲敏被懷疑,負責審查此案的官員為了邀功,誘騙靈芽公主出賣了遲敏。丹書鐵券免得了一般的死罪,卻免不了謀逆,因此遲敏全家被殺。幸虧嶽行簡與呂頌遙全力營救才暗中救下了遲敏。遲敏知道是靈芽公主出賣後,心灰意冷,也不想見她了。一直懵懂不省情的靈芽公主卻在失去了遲敏後,才意識到遲敏與別人是不同。
遲敏家族的被殺動搖了士族階層對呂家的信任,在農民起義中,有很多幹脆投降了義軍,義軍逐漸形成氣候。這時候近幾年迅速重新強大起來的西秋趁此機會脫離了西秋的掌控,並且趁大梁內亂,起兵攻打駐軍在北方的呂承胤,企圖與北肅夾擊。呂承胤倉皇之下派呂延輝守護燕地,他則撤回大梁。西秋鐵騎向來英勇善戰,燕地守衛困難。呂承胤與呂延輝全國征調將士,顏浩卿因擔心黃子非,主動請纓,去往燕地。
顏浩卿阻住了西秋,最後把西秋打退了。西秋打大梁北方打不過,於是又往南征,顏浩卿始終在最前線牢牢守衛著大梁。西秋硬打打不過,於是挑撥離間,誣告顏浩卿擁兵自重欲謀反。此時的大梁內憂外患,三分之一的軍隊都在顏浩卿手裏,國內兵力反而空虛。因顏浩卿平時行軍的確常常不受君命,呂承胤忌憚,怕趁著亂世他自立為王,因此,借此機會要收回他的兵權。
聽到這個消息的嶽行簡大驚,若有了這汙名,奪兵權的下一步必定是殺頭。因此,她秘密前往前線,想說服顏浩卿別回大梁城。奈何顏浩卿一腔正氣,以誠明誌,非回京述職。
呂頌遙知道她千裏迢迢居然遠赴邊境勸顏浩卿造反,大為不滿,同她生了罅隙。待他們回京後,顏浩卿被關押,嶽行簡希望呂頌遙能救顏浩卿一命,但呂頌遙心中有了芥蒂,起了私心,不想救人。二人再一次起了明顯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