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後續(一)(1 / 2)

嶽處機沒多久就病重而逝,除了嶽家,沒人知道真實原因。嶽處機死後,鄭祁穎也死了。她的理由很簡單,無關殉情,也無關愛恨,純粹是覺得“這個世界她感覺不到踏實了”。【我要再次強調,對於忍受丈夫有小妾還有愛的這種愛情觀,不是作者的愛情觀。並不是作者寫什麼就是在頌揚什麼。但是,對於他們之間的牽絆,我是尊重的。】嶽處機死後,榮寵無比封號無數,後事非常風光,嶽家當然也獲得無數封賞。但因為父母喪,嶽家要守孝三年,所以,所有嶽家人全部離開了朝廷,因此嶽家的危機暫時解除。

隨後呂承胤禦駕親征攻打北肅,命呂頌遙和另一個親王留守大梁。對於呂承胤與嶽處機,他們之間的設定是有些微妙的。呂承胤的皇位可以說是嶽處機給的,他前頭感激他,後麵忌憚他,最後也嫉妒他。所以,他想要證明,他不比嶽處機差,沒有嶽處機,他也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能威加四方。可惜,他選的時機不對,大梁連年征戰,就算打了勝仗也需要休養生息。再加上大梁的連連勝仗讓他輕敵了,因此他這一次的北伐並未成功。也正因為失敗,他反而堅定了要打的決心,跟賭徒一樣。接連三年,打了三次,引得了民怨動搖。

三年過,嶽家三年守孝期滿,該再次出仕了。呂承胤見嶽家威望之高,心中不滿,找機會想殺了承襲爵位同樣有威望的嶽家長子嶽行弈。嶽行弈早就忍著父母的仇對朝廷不滿了,因此看民眾積怨,想像上輩子起兵造反。

嶽行弈當時被派到南都押糧,認為機不可失。景疏跟在他身邊,但並不十分支持他造反。因為嶽行簡的處境變了,景疏要等她的決定。嶽行簡也有猶豫,問過景疏戰略,景疏依然獻了上中下三策。估計讀者會忘記這上中下三策,我簡單再重複一下。上策是打北方的皇帝,中策是打中部的京城大梁,下策是打南方的南都。上輩子嶽行弈選了下策,最後兵敗身死。

兩方暗湧,劍拔弩張,嶽行簡與呂頌遙的感情再一次受到檢驗。呂頌遙不想讓嶽行簡知道皇帝已經起意殺她大哥,嶽行簡也不能讓呂頌遙知道她大哥在準備造反。呂頌遙在想辦法勸皇帝打消念頭,嶽行簡也斟酌著三策的利弊。

她的首要念頭當然是阻止嶽行弈選下策。但這時候她卻發現,不是下策輸了,上策就一定會贏。上輩子景疏臨死時氣恨嶽行弈選錯戰略以至於兵敗,就連嶽處機前頭也責過嶽行弈誤了時機。但是,嶽行簡自己前後思量後,卻發現其實嶽行弈的選擇才是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南都招募的百姓,若不打南都,反而長途跋涉去打大梁甚至是打北方,恐怕軍隊還未走到大梁,人都散了。打下南都,快速贏得勝利果實,穩定軍心,同時讓招募的軍隊再無退路,那才是上上之策。

當初為了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嶽行簡早已做好了南都起兵的儲備,孫樂衡在已經集備人力財力,時刻能為內應。且有顏浩卿守城,隻要她想,騙進城都不是難事。這輩子,讓嶽行弈順著下策走,似乎已經沒有失敗的可能了。

但是彌補了上輩子的不足,這輩子就一定能成功嗎?

嶽行簡在猶豫,同時也顧忌著呂頌遙。若嶽行弈起兵,她不可能繼續留在大梁城,與呂頌遙恐怕還是無法走下去。所以,她要先試探呂頌遙的態度。但在試探的時候,她同他討論當今局勢,才赫然想到另一個問題。

上輩子嶽行弈明明選了對了路,為什麼失敗了?僅僅因為他與顏浩卿的軍事才能相差千裏?然後她意識到,那些其實都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大梁氣數未盡。百姓雖然積怨,但是大梁朝廷並不腐朽,軍隊還有實力,各方勢力也都還向著大梁。用□□的話說,統一戰線還沒有拉過來。這時候嶽行弈若起兵,無論選哪一策,都隻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