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這一階段,王賁,李信,辛勝,蒙武,羌瘣像是如春筍般冒了出來,在征戰魏國的戰爭中屢立奇功,奠定了現有秦國軍事將領基礎。”
“十月,李牧為將,複戰宜安、肥下,桓齮有負王命,敗,奔還。”
“王命,王賁為將,統兵十萬,複攻宜安,肥下。王政十四年十一月望十日。”
“韓非在存韓中便說道: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意專在圖趙。”
“這是十三年辛勝在平陽擊敗趙將扈輒的奏報,陣斬趙軍十萬人,辛勝被拜為破趙將軍,率一營。”
嬴城一目十行的掃視著太尉府的往來軍令。
心底卻漸漸的升起了一股涼意。
無疑。
呂不韋的軍事方略是正確的,他也認為,呂不韋所說的軍事思想是以達到政治為目的戰略思想,這是一統天下的基礎。
….所以,在征戰六國的過程中,不以殺戮為目的,安民之策是無比正確的。
但是。
如果對比在呂不韋執政時期和始皇帝執政時期的軍令往來。
會發現一起極其嚴重的問題。
始皇帝近乎完全拋棄了呂不韋的軍事思想。
並開始轉變軍製。
大麵積的擴展兵力,並在一次次的征戰之中,無論是各個軍事世家還是軍事末卒,隻要立功,就一定升爵,隻要升爵,就一定統兵,隻要統兵,就一定拜將。
而以這樣的方式,秦國的軍事力量急劇的攀升。
而這也導致,在這樣的大肆封賞之中,出現了很多光有爵位卻沒有實封的將領。
而這也就逐漸改製為校尉統兵,上將軍直接任命為統帥進行統兵征戰的軍事製度。
這些校尉。
就是在一次次征戰中被始皇帝提升上來的將領。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甚至沒有具體的軍令來要求。
而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中,頻繁的統兵將領跳動已經形成了所有將領的共識。
而這其中。
最大的改變。
對戰敗將軍的處置,秦國整個軍事將領中,包括王賁在內,在征戰六國的過程中,竟然全部戰敗過。
而在戰敗之後。
無論是小敗還是大敗,包括如李信那般葬送二十萬秦軍將領。
始皇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處罰將領,而是再次興兵攻打。
而對於將領的處罰,形同於無,李信戰敗之後始皇帝竟然將其調動到隴西籌建南征軍,統率三萬新軍,並在之後,跟著王翦參與了滅楚一戰。
十幾年的時間,戰了若敗,再戰,戰了若再敗,繼續戰,反反複複,直到攻克為止。
從王政十一年到二十六年的時間內。
秦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哪怕一年的戰爭,且均以半數兵力在疆外征戰。
“咕嚕!”
嬴城的忍不住的倒吞了一口涼氣。
不研究不知道。
一研究嚇一跳。
從這樣的軍令往來之中,或許誰也沒有察覺,甚至不會察覺到,秦國早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秦國的滅亡,是注定的。
是不可逆的。
連他都沒有發現,秦國,其實早就是走在了極端獨裁主義道路上的fasces!
從始皇帝不顧一切的發動戰爭一統六國開始。
從始皇帝以傾倒了賞罰的天平開始。
從始皇帝拖著秦國的生死滅亡與楚國決一死戰的時候開始。
這個帝國就注定回不到分封製之下。
因為。
秦國與六國不是周武王與商紂王的關係。
秦國已經變成了極端的個人主義,形成了軍國體,甚至背離了商君耕戰國策,變成了軍國獨裁。
而這。
黃袍加身,集權天下便是必然的局麵。
“這樣的弱化版本的軍國體,漢武帝時期出現過,東漢光武帝時期出現過,西魏時期出現過,唐前期出現過,明初期出現過。”
“強於一時。”
“但是,這樣的國家甚至不能稱之為國,而是一個軍事力量主導的軍國體。”
這個帝國,同樣講求萬世不滅。
這個帝國,同樣講求除秦人之外皆為奴役,秦人擁有極其強大的優越感。
這個帝國,崇尚暴力。
這個帝國,同樣以‘至高無上的皇權’為主。
這個帝國,同樣遵循弱肉強食。
這個帝國,同樣擁有極其恐怖的軍工業。
這個帝國,充滿著對外侵略的擴張性質。
這個帝國,真正最不可控的因素,不是勳貴,不是百姓,不是六國餘孽,而是軍事,這個軍國體。
“我點燃了火,卻控製不了它。”
嬴城低聲的呢喃。
似乎直到此時,他才明白,始皇帝的內心,究竟是多麼的……無奈。
從耕戰國策開始的時候。
秦國就注定了要不斷擴張的道路
而在始皇帝執政之後,則是將這條不斷擴張道路推到了不能回頭的地步。
“或許,那位皇祖父,在很多年前就明白,他不能死吧!”
“嗬,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或許,真正滅亡秦國的,是一百五十萬秦國將士。”
.
歲月如夢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您提供大神歲月如夢的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