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我有四策,以安萬世(3 / 3)

伴隨著整個大殿內的所有內侍離場,大鄭宮門哐當一聲緊閉了下來。

整個大殿內。

隻剩下十七人。

整個大秦權力最核心的十七人。

“都坐吧!”始皇帝煩躁擺了擺手,又看向嬴城道:“哎,說吧!”

“臣,謝陛下!”嬴城緩緩起身,目光灼灼的看向正在落座的三公九卿,沉聲道:

“我有四策,以安萬世。”

“其一,在中心而去中心!”

頓了頓,嬴城震聲道:“何為天下,天下的每一寸土地為天下,天下每一個人為天下,那麼為何要立都城?

都城又與國家有什麼關係?

難道說,外敵攻破鹹陽,我秦國就滅亡了,而外敵攻破除鹹陽外其他城池,我秦國就續存了?

然而,昔日燧人部落,活躍於河南之地,璀璨於濟北平原,在無法統計年前,黃河泛濫,大舉南下變遷,活躍於江東之地,橫跨數千裏。

燧人部落滅亡了嗎?

在這大舉南遷之下,還有女媧部落,華胥部落等諸多部落,而當時在江南之地尚且還有風後部落,太昊部落等諸多部落,戰爭的延續,文化的融合,燧人部落不僅沒有滅亡。

反而,在江東之地不再適合居住的時候,大舉北遷至關中之地,與關中之地的薑部落,連山部落,列山部落,神農部落等征戰,融合,自此有了炎黃和關中。

同時,在中原一帶,在漫長的變遷之中同樣產生了蚩尤部落,征戰,融合。

那些曾經璀璨於華夏大地的部落,在這平靜的大融合中,我們,共同成為了炎黃子孫。

燧人部落延續何止萬年,沒有了都城的存在,難道他們就要滅亡嗎,大舉南遷北遷之中,難道他們不行農桑之事了嗎。不,他們擁有雙手,可以在蠻荒之中刨食,坐落在哪裏,哪裏便是農耕的起源。

而若是想要讓一個國家延續萬世,唯獨有一法,廢除都城,存人而在不寸地,存文化而不存人,存血脈而不存文化,存至高傳承而不存血脈。

何處有我秦族,何處便為我秦天下。

哪怕!

今日我們整個秦族,舉族西遷,到那漫天黃沙的荒漠中,我們,依舊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族群。

燧人氏何時滅亡?

滅亡於禹立夏國,定都陽城,自此以夏族稱,燧人部落尚且有延續,然而,自夏桀之後,華夏再無燧人部落。

為何?

商湯存續了華夏卻滅亡了燧人,商湯何以滅夏,破夏都之日,九州沉淪,夏朝滅亡。

自此。

世間再無千年之國。

自封國以來。

中央集權,無論諸侯國家,皆以集權而存,然而集中央而弱四方,地方無論軍、政皆以中央為首,京畿之地為貴而四方之地為弱,中央官員比其他官員要貴,京官要比其他地方官員要貴,蠻荒之地官員尚且不如刀筆小吏。

為何?

因為都城!

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地域跨度上,中央集權受到了地域和時間的限製,中央之權力抵達不到遙遠的蠻荒。

故而,強敵來犯邊境,需要征兵以抵禦,卻又因邊軍強而猜忌而犯難。

那麼,國家的象征是什麼?

是集權中央的都城,還是集權中央的人?

遠的不論,我秦國西起邊陲,起初在哪裏,西犬丘!

而在這漫長的崛起之中,我秦國曆經九都八遷,從西犬丘,到秦邑,到汧邑,到汧渭,到平陽,到雍城,到涇陽,到櫟陽,直到如今的鹹陽,而阿房宮,也被作為下一個都城。

何為天下中心?

政治文化乃至人口中心,唯獨,不包括地域的中心。

那麼為何要將國家命運存續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中,鹹陽若他日被攻破,又當如何?那便在雍城定都,因為我們還有軍隊,我們還有信服的百姓,還有忠誠的官員,還有我秦人蠻荒刨食的精神,若雍城再被破又當如何?不過是西進蕭關,在隴西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秦國,不過是南過大散關,在蜀中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秦國。

那麼,究竟是鹹陽重要,還是軍隊,百姓,官員,文化,精神重要?

定都鹹陽,究竟是為了一時的安逸,還是永久的長存?

然而。

隻要皇權依舊,官員依舊,有忠誠的百姓,去中心而何處不為天下中心?

在中心中去中心,這個中心,絕不是鹹陽城,而是陛下和這滿朝文武,江東若亂,那便帶著天下兵馬,天下能臣悍將遷都江東,將江東治理的妥妥當當。

若濟北貪腐,與其派遣巡使,不如遷都濟北,將濟北按照朝廷所想盡情炮製。

然而。

難道天下安定就不遷都了嗎,不,天下中心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然而此中心,是以陛下和朝堂眾臣為中心,此中心在何處,何處便為秦國中心,不必困於一地一城。

我秦國若困於鹹陽,看似將關中武裝到牙齒,內強而外幹,實則窮外而富內,外窮而易變,依靠軍事的鎮壓,便猶如緊繃的弓弦,稍不留神,便有斷裂之嫌。

然而,地地皆同,富貴於四海,何須鎮壓,自有安民之策,計將安出。

譬如今日,我等何必要在雍城議事,難道雍城是我秦國的都城?不,因為陛下在雍城,天下權力的中心就在雍城。”

說著,嬴城大聲道:“故而,我提議,廢除鹹陽為都城,將天下以八方一心二十四宿為準,立九方陪都,二十四佑都,陪,陪伴秦國萬世不朽,佑,護佑秦國萬世不朽。

此陪佑,不以限製,一地安穩則遷,不以目的,一地有亂則往。”

。您提供大神歲月如夢的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