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所行,不僅僅是朕一人,而是一張橫向的巨型漁網,忠奸朕自可辨認。”
安靜。
這下不止眾多重臣安靜了下來。
即便是嬴城也安靜了下來。
都沒有想到。
始皇帝竟然讚同陪佑都製。
“但是!”卻是此時,始皇帝搖了搖頭:“勞師動眾!”
“朕所出行,每行一次耗費五十萬鍾糧草,而這還是朕精簡出行之因,若是讓整個朝廷一統隨行,其中所耗費之重,很難維持。”
“再者,朕雖巡視,但朝堂之上依舊留有總領政事官員,來處理天下大事,雖有請示,但隨著朕距離鹹陽越遠,此政務處理也變得亢長,極為不便。
可倘若陪佑都製,在遷徙之中,天下政務如何處理,這少則一月,多則三月半年。”
“同時,即便是陪佑遷都,要帶走什麼,全帶走,恐怕數十萬之人窮極一年也未必能搬走鹹陽典庫,尤其是國庫府,糧庫,不可能搬走。”
看的出來。
始皇帝在非常認真的在思考。
而下方的李斯眾人見此,也是迅速的傳閱嬴城修長的萬世四策。
而始皇帝,則是繼續道:
“至於兵解製,朕認為是有利於我秦國的,無論在任何時候,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保證一個國家穩定的根本。”
“兵解製之下,我秦國可以不必再強行征兵而隨時統禦百萬大軍,且這極大的減輕了朝廷的開支。”
“但是。”
“這其中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這極大的延緩了軍事反應力,以往軍事,若有亂可直接出兵平滅。”
“但是兵解製之下,需要先聚攏兵力再平亂,少則數十日,多則一月才能聚集兵馬。”
“若真有大亂,此時間跨度太長了。”
“再者,軍事力量並非個人勇武可比,是需要長時間的磨合,需要不斷訓練將士的默契配合,更需要將士嚴格執行軍令不得違抗。”
“一旦兵解後,這會令將士彼此不再熟悉,令將士產生鬆懈之心,此後果更為嚴重。”
頓了頓。
始皇帝繼續道:“分氏族,立人祖鼎。”
“分氏族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倒是立人祖鼎不錯。”
“分氏族的確可以削弱勳貴氏族,減弱各個氏族的力量,包括宗室的力量,但是,宗祠不輕分,那是一個氏族的象征,若頻繁的分氏族,也就意味著需要頻繁的分宗祠。”
“而更重要的是,氏族最大的核心便是共有財富,其中包括田礦作坊錢等各種由氏族掌握應得的財富,一旦分離,如何分便是最大的問題,若分不均,氏族之內離心離德,彼此相爭不斷,甚至仇恨至血鬥,更不利於秦國。”
“氏族太過龐大朝廷可以打壓,但是造成氏族爭鬥不斷,卻不是朝廷出麵可以調解的。”
“而就目前而言,朝廷現在很亂了,少一些禍事推行律法,更有利於安定!”
說著,始皇帝瞅了默不作聲的嬴城一眼,道:“至於說限製皇權,天下初定,皇權不可有任何的動搖,一旦動搖,後果會比你想象的要嚴重。”
“與其在限製皇權上做文章,不如想想,如何培養一位明德明理統禦天下可治國安民的聖明君王,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基礎上,讓這位嫡長子知進退,懂任用,明忠奸,理國事,安天下,在這方麵,哪怕是傾國之力培養,也不為過。”
這算是提筆點睛了。
知道他不表明態度,麵對這種事情,下方這些人,不敢輕易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即,始皇帝也是點了點頭,道:“諸位愛卿各抒己見即可,既然議治國之策,朕自當吸納百家之言,不予追究言論。”
“同時,朕從未屏蔽視聽,有什麼便說什麼。”
可以說,這已經說的非常明白的明示了。
要讓眾多重臣就嬴城所提出的四策不要保留的議論。
不管是讚同還是反對,有理有據。
有爭議是好事。
“陛下,老臣有議。”見此,李斯也沒有了顧忌。
在這裏。
他也沒辦法指使馬前卒來先探探路,隻能自己上的道:“如陛下所說,都城為一個國家之象征,不可廢除。”
“但同樣如大律令所言,朝廷集權之下,天下資源全部傾斜向都城而來,距離都城越遠,便越窮苦,窮則善變當為真理!”
“因此,老臣認為,廢都不可取,但陪都也可行,佑都也沒什麼不好,不如折中處理,朝廷定期抽調三公九卿府內的能臣前往陪佑都施政,主持地方政務,如同十三司聯合巡查組,三公九卿聯合巡查組,可直接指揮地方一切軍政大事。”
。您提供大神歲月如夢的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