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祝員外衣錦還鄉(1 / 2)

向一個人傳遞出自己的信念是非常困難的事。

尤其是朱棣這樣擁有成熟思維方式,且又極端自信的人。

朱高熾隻好先從實際需求出發,他的好幾個工坊,都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而這種需要,數量極其龐大。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光一個毛紡需要幾百人。

而且馬上即將開展的棉紡,需要的人更多,這些人涉及到包裝、運輸、生產、種植等等。

除此外,朱高熾還準備發展印刷業,這又需要數百人的技術人員,從印刷業衍生的報紙、傳媒、書籍等等行業,也需要大量人才。

玻璃工坊同樣需要大量人才,他們要進行高端玻璃的製造工作,這同樣需要幾百名技術人才。

同時,朱高熾還向朱棣透露一個非常勁爆的消息——他要開始研製燧發槍。

凡此種種,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培養體係,根本無法完成。

朱棣聽得有些暈,連忙打斷:“停停停,你怎麼需要這麼多人?做事能不能專注?貪多嚼不爛。”

朱高熾笑嘻嘻道:“父王多慮,這些我都是考慮過後很久才確定的規劃,按照計劃這些都要完成,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但人的培養刻不容緩。”

朱棣擺擺手:“隨你,你盡可去折騰,不過,國庫裏可沒錢給你折騰。”

“父王放心,孩兒這兒還有些錢財,當可勉力支撐。”

實際上朱高熾手裏的錢也不太多,離開北平府前,朱高熾大肆擴張生產,大多數錢都已經換成商品,而商品還堆在金陵的倉庫裏。

得了朱棣首肯後,朱高熾先建立的就是科學院,科學院直接安置在跟文字館對麵。

文字館對麵開始裝修,大儒們就出來觀看,科學院的人大多數都是工匠,他們起初還有意願去交流交流,結果對方發現他們是工匠後,立刻擺出臉色。

工匠們也知道自己自討沒趣,幹脆沒再想著交流。

朱高熾盯兩天後,便把此事交給祝榮,命他安排人盯著。

他要做更加重要的事,那就是工坊的選址,不過工坊可選擇的地方並不多。

金陵城附近大多數都是山地,要麼就是被江水切割形成的狹小地塊。

紡織、印刷都是汙染很重的企業,當然不能放城內。

選來選去,朱高熾選擇了城外。

金陵城南門有個玄真觀,靠近秦淮河,那裏是處小山地,工坊區就安置在那兒。

因為有了門頭溝工業區建設的經驗,這次建設起來就快許多。

朱高熾與祝榮兩個人沿著工地巡查,談談今後的發展規劃。

祝榮則問起庫存的問題,肥皂、玻璃、還有許多鐵器都在倉庫裏,他們的賬麵上所剩的錢財不多。

“賣貨等我空出來時間再說,你可以先去裝修店麵,趕在父王登基前就行。

另外這次宣傳也要到位,你親自去吧,兩件事,一是賣貨,二是賣技術,當年你從杭州灰溜溜回來,衣錦還鄉吧!”

祝榮大喜過望。

老話說得好,衣錦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

當天晚時,祝榮回去便開始迫不亟待收拾東西。

按照朱高熾的吩咐,他決定先去杭州,再去兩湖,爭取一個月時間趕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