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棚裏出來,他們又跟著胡廣進稻田,稻田就看不出什麼東西來,因為現在還隻有小小的水稻,未長高。
水稻剛剛插秧完。
胡廣介紹,水稻的產量有望達到四百到五百斤,當然這是試驗田裏的產量,實際上的產量可能會低,但至少可以達到三石。
這已經非常驚人。
上好的水田,在風調雨順的年代才能達到三百多斤產量,旱田一般都是一石、兩石左右。
胡廣的雜交稻雖然尚未見大成效,但如果能提高兩成產量,對帝國也是天大的喜事。
臨走前朱棣詢問胡廣有什麼困難,胡廣歎息道:“朝廷不重農桑,導致人才較少,帝國最聰明的腦袋全都跑去科考,陛下若是能撥付來一些人才那就好了。”
朱棣默然,良久回道:“此事我們也正討論,相信不久就有答案,急不得。”
回程前胡廣給每人兜四個西瓜,皇宮送一車。
歸時朱棣把朱高熾叫到馬車上,道:“這人,缺的有這麼多?”
朱高熾歎息,“爹,孩兒鬥膽問一句,曆朝曆代都說重視農耕,可體現在哪兒?
您每年春天下地耕一回田,讓百官勸課農桑,這叫重視嗎?”
朱棣道:“這混賬話,這不叫什麼叫?”
“這個世界上,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給人,讓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去做、去搞、去研究,皓首窮經,投入書海。
第二件事是錢,任何事都需要大量的錢才能做成。
第三件事,就是時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長城非一日之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我想問問爹,朝廷給的人呢?給的錢呢?給的時間呢?
朝廷固然有很多事要做,但朝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是建立在百姓的基礎上。
國家到底是什麼?
本質上是與百姓簽訂的契書,雖然這契書沒有寫成白紙黑字,但大家都相信,有朝廷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這農業就是朝廷應該履行的條款啊,朝廷不履行條款,這契書就無效。
等越來越多人不認可,那契書就會作廢,他們會換人重簽的呀!”
朱棣羞愧,朝廷對農業的投入似乎真的不夠,可以說幾乎沒有。
讓幾個官員勸課農桑,這有什麼用?
由此他更加感覺到儒家誤事。
朱棣歎息道:“你想要的考試朕準了,朝廷要不要也組織一些?”
朱高熾道:“可以,朝廷中很多技術官員,完全依賴推薦,這並不可取。
技術官員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技術水平的高低,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上下限。
以戶部為例,從尚書到侍郎,乃至左右丞、主事,都是由科舉考出來的人才,您不覺得奇怪嗎?
戶部需要有極強的統籌能力,有極強的計算能力。
然而科考根本沒有這些內容,隻有文章!
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戶部是帝國的大管家,要能統籌規劃帝國的發展,協調帝國各方勢力,還要規劃朝廷的各種投入,科考沒有哇。”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