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山東傳來消息,今年的棉花即將大豐收。
北平府的消息也是差不多,連續兩年有大大小小的災禍,今年倒是難得風調雨順。
朱高熾叫人去統計資料,回來後發現今年的棉花實在太多,光憑外國人根本沒辦法吃下這麼多的貨,於是他陷入糾結,到底要不要把商品流入到國內市場中。
目前,帝國的生產模式仍舊是男耕女織,其中女織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用來換錢,甚至有些布匹還能充當貨幣使用。
朱高熾隻要把棉布放出去,這樣的模式必然受到衝擊,產生大量的破產農民,而且更重要的是,布匹的貨幣功能會被衝得七零八落。
他隻好求助於朱棣。
朱棣聽完後十分驚訝,放下奏章,走出案子:“你那兒究竟有多少棉布?”
“初步估計,差不多有四五十萬匹。這隻是目前的預估,不過我覺得實際上可能會更多。”
朱棣斬釘截鐵道:“千萬不能放,這麼多農民怎麼辦?”
朱高熾也很無奈:“爹,現在不是我要不要放的問題,山東大量土地都種了棉花,如果不賣出去,將來哪有錢買糧食,這些人吃什麼喝什麼?一樣要死人。”
朱棣氣急:“這種情況你早有預料吧,當初為何不說?”
“我沒聊到今年會有這麼多布。棉花種植管理很麻煩,產量也沒那麼高。”
朱棣來回走動,這情況很棘手,手心手背都是肉。
其實就算是他們破產跟朱棣的關係也不大,他擔心的是這些破產的人群會造成社會劇烈動蕩,好不容易安穩幾個月,再出現這樣的情況,帝國什麼時候才能恢複國力?
他一直都想平定草原。
朱高熾默不作聲,過了片刻,忽然道:“爹,要不這樣,先在山東市場內投放,以及北平府,朝鮮、倭國也可以分散些。
我估計這麼多地方差不多能消化完。”
朱棣道:“為什麼要包括北平府?”
“北平府手工業發達,我們把布賣過去,北平府的農民破產也可以到北平府裏討個生活。”
朱棣道:“你怎麼保證不會擴散到其他地方?”
“布隻有這麼多,怎麼擴散?光這幾個地方的消耗已差不多,無法流通。”
朱棣閉眼想象片刻,終於點頭:“好,派人於邊境嚴加搜查,禁止帶出這幾個地區。”
八月中旬,位於山東淄博的兩個棉紡織廠開始運作,祝榮負責這裏的工廠,今天是正式開業第一日,他必須在這裏呆著。
絡繹不絕的馬車把從山東各地收來的棉花全部送進工廠。
工人早就各就各位,棉花送來就投入緊張工作。
祝榮親眼看著第一框棉花整理後倒入梳棉機,梳理完畢的棉花送到紡紗機旁開始紡紗,紡紗完成後這些紗線被送到最終的棉紡車間。
數十台大型機器轟隆隆響著,棉紗投入進去後變成布出來,第一匹布出來後,祝榮用作收藏,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布。
經曆過半年多的忙碌,山東大地上的大量投入終於有成果。
作坊前方修了條寬大的水泥路,連接至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