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更是豪爽,有人拿兩枚金幣,直接買了兩千斤,好家夥這夠一家人吃上一兩年了。
王半城看了看,也想買點,可一問跟其他鋪子一樣,都需要金銀銅三種錢,直接給金屬塊,人家壓根不收。他想找人換點,可問題是比銀行那邊貴得多。
最終他什麼也沒買就擠出去,回去後累得令丫鬟揉捏好長時間。
正歇著的他,王思農忽然來了,手裏拎著布、鹽還有北平府生產出的新奇玩意,喜洋洋道:“爹,看我買了很多好東西。”
王半城蹭地坐起來,望著兒子怒道:“你換了多少金銀幣?”
王思農嘿嘿一笑,“不多,不過五兩金子。”
王半城氣得直哆嗦,“這兩枚金幣才值一兩金,你居然跑去換了五兩,你這個敗家子,老子今天非得打死你不可!”
王思農一邊閃躲,一邊舉著鹽布道:“爹爹,別打別打,我買了三千斤鹽,一百餘匹布。
還有這防風燈、玻璃杯,還有兩塊鋼化玻璃,回頭咱們可以放在自家櫃台上啊。
這麼多東西,五兩黃金你也買不到啊。”
王半城停下,狐疑道:“你都換成東西了嗎?”
“我又不傻,這些東西送到外麵,說不定還能漲漲價。”
“帶我去看看東西。”
三千斤鹽不是小數字,用兩輛馬車拉回來,那馬都累得吐沫子,東西滿滿當當擺在庫房,王半城心裏才好受點,他終於意識到,這錢換得很值。
過了好幾日,武林門外一直人來人往,但東西絲毫不見減少,鹽布敞開供應,也就是玻璃等物稍微有些少,但隔日總是能補上。
漸漸地沒人再使用金銀塊,因為缺點是如此明顯,這玩意太容易造假,裏麵灌鉛這就不說,關鍵是有些散碎銀子的質量真的是太差,還不如銀幣,與其如此,倒是不如收銀幣。
但是王半城也發現了不好的事。
家裏的絲綢忽然賣不動了。
他們家裏因為有了一百多匹布,所以給大家都做了衣服,還做了好幾身,棉布做成的衣服雖然沒有那麼漂亮,但穿身上格外舒服。
從金陵城裏流行出來的樣式,即改良款漢服,穿戴方便,美觀大方,相比那些繁複的花紋裝飾出的衣服,更得人心。
女人穿著顯身材,男人穿著顯氣質。
王半城去拜訪其他幾位老朋友,發現他們也都穿著改良款的漢服,他們的絲綢也不大好賣,不過大家都不當回事,江浙地帶本來就引領潮流,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在北方的廣大地區,以及朝鮮倭國的富人階層,絲綢依舊是身份的象征。
他們總覺得這玩意就是圖個新鮮,像他們似的,做好後就穿著,看著挺新鮮,但出席正式場合,依舊還是絲綢衣物,以顯隆重。
王半城也認為自己多想,並不是大事,“嗬嗬,還是心放肚子裏吧。”
然而過去一個月後,北方發生了一件違約事件,讓王半城的信心遭到巨大打擊。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