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這宏偉計劃震驚所有人。
曆代王朝都修過路,但所謂的修路也不過是平整、擴寬,而不是如朱高熾這種全部用水泥抹平,水泥大家都知道,最近才開放少量購買。
有些高官買了點回去砌個小花園修條小路,都覺得非常好用。
群臣對三條路的規模之大,周期之長,用工之多,投入之多震驚莫名。
有人表示朝廷並不需要這樣的路,也有人說朝廷有很多用錢的地方,為什麼要修這麼一條路呢?
還有人表示今年各地有災情,並不是真正的風調雨順,錢應該留著以待將來。
朱高熾分別駁斥這幾種看法,修路是為了將金陵城與杭州、上海兩地連接起來。
上海是新開商阜,來自大食的商人極多,自杭州、金陵、北邊過去的貨物極多,現有的道路嚴重影響運輸效率。
三條路開通後,運輸效率將大大增加。
而金陵城不但有來自北方的貨物,還有來自川蜀、山陝地區的貨物。
至於錢財,可以使用專款建設,不需要國家財政出款。
各地災情雖然有,但並不是沒辦法解決,災情已現地區,命令各布政使衙門開倉賑糧;災情已有苗頭地區,命各級政府嚴查常平倉,確保糧食充足。
再由朝廷派出巡查員,各地巡查常平倉,做好事先準備。
與修路並無矛盾。
朱高熾又繼續解釋,修路的主要目的還是為織工尋找出路,而不是讓他們被動等死。
朝堂裏都是聰明人,朱高熾的建議最終被采納。
命令傳到杭州知府衙門,時間上卻已經來不及。
杭州知府害怕事情鬧大,采用最激烈的手段,通告浙江都指揮使司後,調集海寧、瀝海、三江、觀潮、嘉興、紹興衛所萬餘人,將鬧事的織工團團圍住。
斬殺三百餘人,俘虜萬餘人,將事情強行壓下去。
當朝廷的命令抵達,知府哀歎,“朝廷就是心軟。”
但他卻毫不手軟,朝廷聖旨上說,命他隻誅首惡,不追脅從,他將一千餘人打成首惡,在杭州鬧市斬了兩日方才斬盡,殺得血流成河。
他對餘人說道:“朝廷念你們愚昧無知,不予追究,但你們今後定要好生做人,不日朝廷將會給你們派活,且先等著吧。”
知府的報告在朝廷上引發軒然大波,他殺的人實在太多,但朱棣並不打算追究。
朱高熾也覺得這個知府心狠手辣是個能成事的人,於是抓緊時間先修由杭州至上海的路,道路規劃需要做很長時間,但可以分段修建。
先修由杭州府至嘉興府的路段。
王半城被知府激烈的手段嚇個半死,但隨後發現知府好像並沒有繼續追究的意思,膽子又大起來。
這些絲綢商人商議著接下來的動作,由於朝廷這次行動非常果決,導致織工鬧事並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王半城不甘心失敗,對眾人說道:“失策,這些織工成不了事兒。”
眾人問那接下來呢?難不成他們要自己動手嗎?
王半城說:“源頭是棉布,我們需要聯絡更多人,那些生絲商的錢先不要付了,欠著他們,咱們鼓動生絲商們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