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人都是有不錯能力的聰明人。

實際上,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考上來的人,就沒有不聰明的,有些人以為八股文非常簡單,隻需要背誦四書五經就能通過科舉。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八股文這種文體雖然僵硬,但其實是對中文邏輯的極強訓練,四書五經僅僅是基礎而已,有四書五經衍生出來的各種經典注釋、思維方式、形式邏輯才是核心考點。

朱高熾先要求幾個人確定開海位置,並且要盡快實施。

眾人拿著朱高熾的地圖研究半晌,最終還是有爭議,比如登萊地區該不該開放港口,杭州、寧波地區該不該開放?

泉州、廣州兩地距離這麼近,要是不要全部開放?

問題送到朝堂上,大家又開始激烈爭論。

既然開海已成定局,那麼自然要爭取最大利益,哪裏開海,哪裏就是通商口岸,能夠獲得的利益可想而知。

經過眾人討論、妥協、爭吵,最終確定為首批五個通商口岸,分別是天津、登萊、上海、泉州、廣州。

之後便是海關歸屬,究竟是隸屬戶部,還是單獨開衙?

夏原吉當然希望能隸屬戶部,然而朱高熾強烈反對。

他的意思是海關關係的事物極為複雜,隸屬戶部很多事情都不能解決。

海關必須單獨列出,地位與戶部相同。

朱棣不能理解:“什麼叫關聯事物眾多?”

“海關有時候需要協調各個部門,還需要有自己單獨的部隊,如果放在戶部下,這怎麼算?

而且海關有時候還得出海稽查,防範海盜。”

於是眾人都理解了,海關這也是個超級部門啊,那麼誰上任市舶司總司長,就是個搶手位置。

在朱高熾強烈的建議下,海關成為單獨部門,市舶司更名為海關,意思是海上關口。

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兩人,下轄清吏司、清關司、稽查司、稅務司四個部門。

各地海關向海關司負責,由海關司統一調度。

而督察院設立專門的稽查司,用來監督海關,這是都察院自兩京十三省清吏司外第十六司。

但這支力量是單獨的,雖然名義上屬於都察院,但實際上權力很大,對皇帝直接負責。

眾人彈冠相慶。

此時朱高熾卻說起完全不相幹的另外話題。

“杭州之事必然有人串連同謀,兒臣以為當嚴厲打擊這種行為,否則日後朝廷之言還有誰能聽?

孩兒請父皇派遣錦衣衛至杭州,嚴查串連之事!”

眾皆凜然,有人阻撓,有人認為既然要查也應該是刑部去查,而不是錦衣衛。

但朱高熾有自己的理由,這樣查案速度最快,杭州地區滯銷絲綢最多,如果不能盡快開工建設港口,絲綢又會成為大問題。

最終,朱棣決定由刑部、錦衣衛兩路人馬合夥查案,刑部在明,錦衣衛在暗。

這種案子說起來很大,但查起來很簡單,這麼多人明顯的串連,肯定不是區區幾個絲綢商能隱瞞得住。

隻用半個多月時間,以王半城為首的絲綢商人團夥便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