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與廖勇為衍聖公上了祭,退至一旁,對孔公鑒道:“令尊之事著實令人扼腕,但朝廷大事不可耽誤。”

孔公鑒驚恐抬頭,“殿下,臣……家裏出了這麼大的事,近幾日繁忙無比,臣懇請殿下寬宥幾日,待臣處理完事兒再行清查。”

朱高熾笑道:“家國天下,按照道理來說本宮自當準許,但實在是本宮身負使命,不能耽誤,你若是忙不去也成,叫你們的管家代勞就是。”

孔公鑒心裏不服,但卻無可奈何,隻能應了聲:“是!”打發管家跟隨朱高熾去清查田畝。

大伯爺早見兩人嘀嘀咕咕,待朱高熾走了這才走來,道:“太子說什麼了?”

孔公鑒握拳咬牙:“他要繼續清查田畝。”

大伯爺怒道:“此人絕非聖君。”

孔公鑒道:“大伯爺,此時還得你出麵,通知那些士子,把事情鬧得更大些。”

大伯爺點頭:“這你放心,我曉得。”

朱高熾今日丈量的是其他田畝,兩百餘專業人士分別被管家安置在不同地方丈量,忙活一天,結果還沒出來,朱高熾下令收工。

回去後廖勇道:“殿下,此事怕有變啊,要不,清查還是暫停為好。”

朱高熾冷笑:“暫停?說得倒是輕巧,天下人都看著我們,說停就停,哪有這樣的事兒。”

廖勇苦著臉:“可這未免代價太大,天下人如何看殿下?”

“天下人自然有天下人的看法,本宮還能管得了他們?

且再等幾日,看看報紙的效果再說。”

朱高熾報紙上寫的文章,是賦稅與國家的關係,當然也可以看做是淺顯易懂的經濟學著作,周星月接到朱高熾的信,立刻著手安排報紙排版。

儒家的絕招,就是煽動輿論,但朱高熾完全不怵。

因為報紙是他控製的,而儒家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輿論陣地,因為他們造不出報紙。

除此外,朱高熾又命人向大儒約稿,就寫賦稅與國家的關係。

過幾日,朱高熾接到報紙,翻開看看,很滿意,便命人在山東散播這樣的報紙。

報紙中雖然沒有明確點控價的名字,但其中舉的例子很明顯就是孔家,報紙一出洶湧的議論忽然分化成兩個派別。

有人支持對孔家田畝清查,畢竟從國家的角度來講,區區一個孔家算不得什麼,但天下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人反對清查孔家,認為孔家是聖人苗裔,理當有些優待。

私下裏吵吵嚷嚷他們還覺得不過癮,有人試探著往報紙那兒投了份稿件,誰知道竟然被錄用,還給了他稿費,這讓小書生欣喜若狂。

該書生又是支持清查的,反對者一看,也寫了稿件給報社,沒想到也被錄用了。

於是就出現罕見一幕,大明提前幾百年開啟報社論戰模式。

報紙發型這麼久,銷量一直不高,但這兩篇文章一出,好家夥,瞬間洛陽紙貴。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