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公鑒聽從謀士的建議,把消息盡量散播出去。

很快這個消息傳到南京,大部分其實並不知道朱高熾去山東做什麼,而且當時消息傳遞落後,極為不方便,當大多數人聽到朱高熾幹的事兒後,菊花都是一緊。

清丈田畝,這種事說說還是可以,真要做起來,千難萬難。

朱元璋立國十幾年後才大致摸清大明帝國的耕地數量。

注意,朱元璋也僅僅隻是大致摸清,至於詳細掌握那還差得遠呢。

很多人開始四處奔走。

朝堂上蔓延著焦灼氣氛,朱棣開始收到眾多奏疏,這些奏疏所言之事皆跟清丈田畝有關,他們列舉出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清丈田畝是多麼耗時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朝廷剛剛穩定幾年,很多事都沒來得及做,這個時候搞稅務改革,容易引起大亂。

朝廷中對朱棣影響最大的則是姚廣孝。

當時姚廣孝年紀比較大,所以上次當姚廣孝前來參加太子加封典禮後,便被朱棣留在金陵,雖然北平府諸事依舊由姚廣孝遙領,但實際上他已經不怎麼處理北平府事了。

就連姚廣孝都對朱高熾在山東搞的清丈田畝不怎麼看好。

一日下午姚廣孝求見朱棣,勸說他不要讓朱高熾做這種事。

姚廣孝的意思很簡單明確:“清丈田畝是大事,且不說太子能不能做好,單單身後名聲就不得不考慮,將來太子登基,不得百官擁護,造成朝局動蕩,可如何是好?”

朱棣認真考慮,他認為這些隱患並不會真的爆發,因為他還有很長時間,現在他身體很好,並無什麼爆發症狀,今後起碼還有一二十年時間。

這麼長時間裏他自信有辦法化解這些危機。

更為關鍵的是,如今朝廷上上下下財政壓力極大,他必須開拓新財源,確保帝國國用。

但姚廣孝一眼就看出朱棣真正意圖,即建功立業。

朱棣有心平定草原蒙古,原因並非是蒙古對大明有什麼巨大威脅,而是他得位不正,需要考慮建功立業,以此來鞏固自己地位。

姚廣孝道:“陛下欲取功業,臣以為亦力把裏是個好地方。”

亦力把裏?

朱棣皺眉不語,亦力把裏一直都很恭順,去年棉花增產後,亦力把裏與大明的聯絡更加緊密,似乎更加沒有道理打亦力把裏。

姚廣孝道:“帖木兒。”

朱棣不語,瘸子帖木兒目前如日中天,在中亞地區稱王稱霸,似乎非常厲害,不久前楊士奇回信說,探聽到一個消息,自從上次帖木兒派三千餘人攻打伊犁河穀後,便再無動靜。

但朱棣並不會以為帖木兒就此罷手。

伊犁河穀地區有陳慶、楊士奇兩人看守,如今新城已經築得差不多,上次楊士奇回信說新城已經差不多鑄造完畢,還請朱棣命名。

朱棣把這事丟朝堂,略微討論,就定名為伊利城。

朱棣需要更多亦力把裏的資料,楊榮、金幼孜等人急忙查找資料送到朱棣麵前。

徐皇後聽說朱高熾幹的事兒,也憂心忡忡,強勢如朱元璋,清丈田畝也隻是搞出來個大概的數字,根本就沒有詳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