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孔家自以為做得縝密,但實際上動向都在朱高熾的掌握。
關於孔家人的行動,朱高熾一向關注,家裏來幾人,做了什麼事他都清楚。
但他不在乎,他命令陳勝盡快清丈土地,曲阜必須安排得明明白白。
孔家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幾日縝密檢查,倒是真的讓他們找到不少錯誤,其中大部分是遣詞用句上的錯處,還有部分則是觀點上的爭議。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爭議的內容與王朝以往的解釋並不相同,相互衝突,而且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一致。
孔公鑒如獲至寶:“快,抓住這點大肆宣揚。狠狠地寫,打倒他們!
諸位的努力不會浪費,待到功成時少不了諸位名頭。”
對待這些人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給名,給利他們其實自己也不缺,少了不像話,多了孔家也給不起。
在孔公鑒的催促下,短短幾日功夫他們便完成五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洋洋灑灑,字字珠璣。
孔公鑒拿著文章,哈哈大笑,對諸人道:“這字字如刀,我看太子跟皇帝如何招架!”
大儒陳廣道:“單憑幾篇文章我看不怎麼樣,不若咱們也勘定四書五經。”
孔公鑒很讚同:“原本我也是這麼想,還沒說出來,倒是先被陳老先生道破。”
大儒劉能不同意:“勘定四書五經,需要極長時間,朱高熾動作極快,會留給他們那麼長時間嗎?”
孔公鑒笑道:“何必那麼麻煩,咱們先勘定論語就行,隻要勘定的論語發行,官定書本的價值自然會受到質疑,咱們再慢慢勘定就是。”
劉能哈哈大笑:“此乃文壇盛事,老夫豈能落於人後?”
孔公鑒笑眯眯:“大家一起努力,宜早不宜遲,現在就開始動手,春桃,去叫那些姑娘過來,來為諸位大儒紅袖添香。”
未等幾日,孔公鑒代表孔家忽然發布幾篇文章,文章字字珠璣,直指官定四書五經之中的謬誤,而且有詳細的頁碼、詳細出處,就連錯在何處也都一一指出。
文章一出,洛陽紙貴。
遠在金陵城的諸多文人學子爭相傳抄,朝廷監測到動向,上報朱棣。
諸位大臣也都紛紛上書,有人同意這些觀點,有人不同意這些觀點,吵得不可開交。
連續四日朝堂上都沒討論什麼正事兒,而是爭吵關於論語的解釋。
不要以為幼稚,其實一點都不幼稚,反而極為重要,因為大家爭的其實不是一兩句解釋,而是關於論語的解釋權。
西方聖經中有不少教派,大家的主要分歧主要也是對聖經的解釋。
甚至包括文化啟蒙運動,其實也是關於聖經解釋權的爭奪。
原先,聖經的解釋權隻能由教廷執行,而出現印刷術後,平民也可以獲得聖經,於是有人對教廷不滿,就嚷嚷著大家可以自行看聖經解釋,不需要教廷。
這個就是新教,由此引發的戰爭綿延數十年。
所以說,太陽底下真的沒有一點新鮮事兒。
但朝堂上的爭論尚沒這麼厲害,吵了幾日朱棣被吵得不耐煩,道:“論語微言大義,無論如何解釋也都說得過去,不過到底該怎麼解釋,要看是否對民眾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