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虞掃視一圈:“舉家遷往西域。”
什麼?
眾人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成,安土重遷是中國人骨子裏的信念,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跑到西北去吃沙子?
但這事經不住細琢磨,如果他們真的舉家遷往西域,南京城裏的眾人還真沒辦法啊。
吳業大喜,拍桌而起:“不錯,這是我們最後的退路,我看我們可以試試。”
行政複議是要向應天府申請。
應天府尹收到這個很迷糊,因為從來沒有收到過,問師爺,師爺也是懵逼得很,於是應天府尹便棄之不顧,懶得搭理。
誰知過了五日,某禦史突然朝堂上彈劾應天府尹屍位素餐,應天府尹很懵,這禦史便拿出幾個商人聯名寫的狀子,給了朱棣。
朱棣一看也有點懵,對行政複議也完全不知情,於是詢問朱高熾。
朱高熾道:“新版商律中有。行政複議必須經由上級部門審定。”
別說應天府尹,所有人都懵了,他們已經習慣以前的管理模式,忽然改變,大部分人都沒適應,甚至完全沒有這個概念。
朱棣道:“啊,這件事該怎麼判罰?”
朱高熾道:“按照律法,當記過一次,降級留用,取消年度評優資格。”
群臣嘩然,紛紛拒絕,這不是往他們腦袋上戴緊箍咒麼?
商人可不是普通小民,被欺負了不說話,商人編織的網絡四通八達,誰也不知道通向何處。
要想壓服他們,還有些困難。
其中金幼孜的話最具有代表性,“陛下,此舉萬萬不妥,倘使每個商人都有行政複議資格,朝廷還怎麼做事?
況且難免會出現誣陷之事,徒惹糾紛。
天下為此將動蕩不安。”
朱高熾反駁道:“金大學士說錯了,此舉正是為了讓官員有所畏懼,如果商人誣陷,自然有解決辦法,而不是因噎廢食。
士農工商是為四民,為何非要歧視商人不可呢?
太祖曾規定過,頭頂大誥皆可告官,現在商人不過是提請行政複議,為何不可?”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宜亂動。”
朱高熾又道:“漢初,以黃老之學治國,漢傳承四百年。
但武帝獨尊儒術,其實已經斷了黃老之根,敢問金學士,治大國若烹小鮮可對?”
“這……”
“此乃老子一家之言耳。老子還曾言,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這話的意思是,人生的處境時刻變化,我們要根據變化而改變。
敢問金學士,這豈不是與治大國若烹小鮮矛盾?”
金幼孜又木了,他不知該如何反駁,好像也沒辦法反駁。
朱高熾道:“所以,金學士,此言差矣。
孤認為,既然製定出商律,如果不依律而行,則當初何必製定呢?”
朱棣道:“朕準了,就依律而行。太子負責。”
朱高熾道:“兒臣以為當請諸位臣工一同觀看,以此為示範也。”
“準!”
應天府尹莫名其妙背了個處分,很是不爽,尤其是得知今年評優資格都沒了,更加鬱悶與生氣,回去吵了師爺一頓,命他好好研習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