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商人,朱高熾向來非常大方,尤其是這幾個人還是來自歐羅巴的商人。
朱高熾非常希望雙方能夠加強交流,但是占領歐羅巴,這個想法朱高熾那是一點想法都沒有,無他,那地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
平原少、礦產少,又沒有什麼特別的軍事價值,不過雙方加強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朱高熾曾經跟朱棣說過這個事兒,他的分析很有條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是歐羅巴州與大明的地理位置,這個實在太重要。
大明的地形有點像搖籃,在文明發源初期,能夠非常有效保護文明,令文明健康成長,現在大明的文明已經成長為巨獸,當然應該走出去。
歐羅巴是個非常好的終點。
隻要歐羅巴與大明交流密切,形成共生關係,坦白說無論是南美還是北美都不大可能再發展,歐洲、亞洲這是世界島的核心區域。
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力有人力,遠離世界島的幾個小區域怎麼可能發展得起來。
第二就是歐羅巴的市場對大明非常重要。
歐洲中亞地域廣袤,人口密度非常大,這麼大一片市場,如果大明得了,就能形成八方之財供養大明的格局,歐洲無法發展工業革命,這是肯定的。
反而還有可能成為大明的傾銷市場。
再加上歐洲的地理地形,甚至可以培養歐洲,歐亞聯手掠奪全球。
朱棣非常不滿意,他並不希望培養歐洲。
但朱高熾說,全球這麼大,隻依靠我們根本沒辦法全部掠奪。
而目前放眼全球,值得培養的也隻有歐洲那片區域。
朱高熾指著越南道:“父皇你看這兒,這裏是越南,占城稻就是出自這裏,這地方的人怎麼種植水稻父皇知道麼?”
朱棣搖頭。
“隨意播撒。”壟耕?那是做什麼?翻田?什麼意思?
人家壓根就沒有任何農業技術,隨手一灑,一年收獲三次,足夠他們吃飯,既然這樣幹嘛要努力幹活?
像漢人這樣一年到頭在田地裏勞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算他們不幹活,單指著野外生長的植物或者糧食也能吃飽。
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陷阱,因為稟賦太好,所以根本不愁。
這樣的人你告訴他要為生存而戰,人家能聽才是見了鬼。
其他地方或多或少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反之,因為歐洲獨特的地形與地理形勢,所以他們的拚搏勁頭兒還行。
而且不用擔心他們會超過大明,那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隻能說一切都是偶然。
現在雙方加強溝通,那個偶然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他們怎麼發展?
第三點,就是歐洲壓抑上千年,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與哲學,可以取長補短。
文藝複興的核心就是把神拉下神壇,強調人的作用,強調平等與理性,而這恰巧就是儒家欠缺的,雙方交流後,能夠形成正麵效應。
關鍵的問題是,朱高熾想給文藝複興找到個發泄口。
文藝複興運動與教會就是壓力與容器的關係,完全沒有發泄口,才導致文藝複興運動如火如荼,如今大明就是泄壓閥,那些文藝複興運動的健將可以去大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