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不是李芳遠幹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更加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大明的衝擊。
大明的工商業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蒸汽機發明後,遼東地區重工業徹底發展,這裏有石油有金屬有土地有糧食,天然的工業大基地。
工商業的發展直接輻射到朝鮮去了,帶去極大衝擊,靠近大明這部分人與大明的綁定最深,平壤那幫子貴族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而朝鮮內部則因為跟大明的關係比較好,所以很多人都在大明經商,造就許多工商業地主。
朝鮮的那些庶子送到大明學習農業技術,很多人學成歸去後,地位仍舊沒變,他們也很不滿。
於是就爆發了大叛亂,大明派人前去鎮壓,然而叛亂是鎮壓了,但大趨勢就連李芳遠也沒辦法阻止,無奈之下隻好向大明求救。
大明也不能不管,但也不能管得太深,幫助李芳遠鎮壓叛亂已經非常離譜,朝廷上上下下都不願管朝鮮那個爛攤子,結果前段時間,李芳遠暴斃而亡。
說到底還是朝鮮那坑爹的兩班製度,雖然朝鮮也開了科舉,但這科舉其實是為大臣內部開的,普通百姓根本無法參加,這等於是貴族奴隸製的變體。
這樣的政體肯定無法適應要求,工商業發展起來後,迫切需要打破貴族政治,但朝鮮那坑爹的兩班製度就是為了保證貴族永遠是貴族而設立。
雙方的矛盾根本不可調和。
於是新興資產階級幹掉李芳遠後,直接向大明請求內附。
朱棣歎息:“這朝鮮破事怎麼這麼多?彈丸之地,整日裏打個不停,他們要內附,幾位內閣什麼意見?”
禮部尚書也愁眉苦臉:“大家都認為要了朝鮮沒什麼用,反倒是給藩國開個不好的頭。”
這還真不是大明傲嬌,此時大明的藩國,就沒幾個正經的,琉球,一個島國,屁大點地兒,朱元璋賜了冠幅金印,老想著讓大明過去。
可琉球那地方說實話真沒多大用,沒礦產,地理位置也不好,隨著航海技術發展,琉球都快荒廢了。
安南老撾等國家也是窮的人嫌狗憎,內附大明,大明就得管他們。
北邊的蒙古,擁有廣大草原,工業水平基本為零,這幾年被大明消磨得連硝製皮毛的行業都沒了,全送到大明來搞。
西邊那些國家吧,距離大明核心太遠,鞭長莫及,弄幾個都護府放西域已經是極限。
朝鮮就不用說了,跟著大明占不少便宜,而且還能做二道販子,往倭國群島上販賣東西。
朝廷諸臣的心思也就不難理解,就這麼些地方,給大明大明也不想要啊。
朱棣正想回絕,誰知禮部尚書又解釋道:“不過太子殿下倒是認為可以把朝鮮內附過來。”
“說說理由。”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