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白承之出了大都城城門,朝著不知名的地方而去。
出城之前,他給葉寧語去了信,告知他即將離開之事,並在信裏說,此次隻帶了無生,並未帶柳一平。葉寧語知道,他把柳一平留在府上,是為了什麼。
望著秋水院外麵的這方天空,葉寧語微微有些愣神。不知他這一去,要幾個月才能回。
又幾日,朝堂上傳出了一則征召新策的消息,說是天子親命翰林院擬了詔書,要在朝堂之中廣征新策。並將詔書廣發各州府,鼓勵地方官員積極提出建議。
不僅如此,還有各地正在讀書的學子、平頭百姓、商人,總之,士農工商隻要是願意提出好的國策,就都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上達天聽。
此召一出,引來大量朝臣拍手叫好。大家紛紛下訪的下訪,關在府的關在府,試圖拿出行之有用又能謀福的新奇國策。
不過,有人叫好,也就有人不滿意。許多看不見的齷齪之事,也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
天子這般廣開言路,一些州府的地方官生怕有百姓跑到大都城上訪,從而翻出自己從前的那些肮髒事,異常緊張,在自己所轄範圍秘密扣留、暗殺、陷害了不知多少百姓和清白的文官。
這個國要往前走,勢必會有人付出鮮血。有的死於朝堂,有人亡於疆場,有的是在隱晦又陰暗的地方結束了生命。
再政治清明的國,也有晦暗之地,今日的虞國大抵也如此。
從各州府和平頭百姓間征收新策是一個長久之計,新帝打算用一到兩年的時間來完成此事。
不過,朝臣的諫言就要快得多了。約莫半個月的時間,第一批征收的新策已被翰林院規整入冊,呈到天子麵前。
翻看著厚厚一摞奏章,天子的臉上露出了一抹久違的笑。裏麵好的提議有許多,有些是符合當下大虞情況,可以當即施行的策令。有些因國情原因,當下不能立馬施行,卻能在日後用上。有的雖然提得天馬行空了般,卻也不是完全不能。
他將崔相、戶部尚書薛守義、吏部尚書潘有道、兵部尚書劉景中、通政使葉永和等一眾大臣叫到了禦前,共同商究新策事宜。經過晝夜幾日的君臣共論,決議擇取其中有用之策,頒布“宣和國策.首詔”,其中提及十八條行之有效的新策。
其中,有幾條被著重提及,要求從朝堂到地方必須嚴厲施行。比如,精簡行政機構,裁減多餘官員。一職多崗、掛名無實等官員一律裁撤;
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貸。
重視縣令的任免,每三年縣令需上一次都,由天子親自出題考核。優異者,或可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則當即罷黜。
……
當翰林院大學士將擬好的詔書送到新帝麵前,眾人看著新帝手中那疊厚厚的詔書,沒有誰鬆口氣,反而眉頭皺得愈發緊。
如此大刀闊斧的新策,不知會涉及多少人的利益。且不論其他,就這一條精簡機構裁除冗員就足夠讓他們忙的了。
出了大殿,崔相帶著幾人緩緩走在宮裏。眾人先是一陣沉默,隨後崔相才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