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趙四、林濤、張濤等人大喜,紛紛出列,大聲吼道。
隻要有仗打,軍方就高興!
李宏毅結束會議前,升閻應元為北江知府。
江大刀上報,剿滅下小阮主,閻應元有功,加上對其欣賞,破格提拔。
事實上,閻應元是首批科舉學子,升官最快的。
不到三年,就升為北江知府,一年一個台階,其他學子,多在基層曆練,就算混得不錯,也不過是知縣、縣丞級別。
回到皇宮,李宏毅把羅振清喊來,問道:“雷明正上報的事,軍情處查得怎麼樣了?”
李宏毅可沒忘記,雷明正同僚,每年賺取利潤幾十萬銀圓,明顯有問題。
“回陛下。”羅振清彙報道:“雷明正按陛下旨意,打入犯罪團夥,跟著他們做生意。”
“雷明正初來乍到,接觸不到核心,隻能隱約摸到,生意做到了大明、東洋,甚至和部分西夷商人有所往來。”
“具體是啥生意,雷明正不清楚,每次見到多少布匹絲綢,茶葉瓷器,但如果是這種生意,利潤不可能這麼大。”
李宏毅不置可否道:“就隻有這些消息?”
羅振清想了一下,又說道:“雷明正上次彙報,某次運送生意時,聽到了外交部侍郎田運培,事關重大,沒有證據,臣不敢上報。”
“田運培?”
此人,李宏毅有印象,原是前明南京刑部員外郎。
田運培因性格孤僻,受到同僚排擠,大乾攻破南京,就毫不猶豫投降。
被排擠的田運培,無權無勢,自然不能貪汙,又主動上繳多餘田地,家族遷居南京。
恰逢當時,大乾需要樹立典型,安撫江南小地主良善人家的心,就讓田運培擔任外交部侍郎。
幾年過去了,田運培能力不足,上官是李宏毅心腹,自呂宋起義就跟隨的老人。
故田運培在外交部,並不受重用,權力不大,除了大明投降過來的官員,幾乎沒人鳥他。
這種現象很正常,大乾正統出身官員,辦事幹練,眼界開闊,較為務實,自然瞧不起田運培這種酸儒。
說實話,大明投降過來的官員,李宏毅皆不滿意,這些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能力眼界不足,也就占個清廉正直,持身自好兩個優點,私底下指點江山。
也就是需要他們安撫人心,否則早就全部罷免了。
畢竟道德文章,又不能治理天下,造福百姓。
大明下場曆曆在目,文官就是過於看重道德,寬以待己,嚴於律人,其他官員稍微犯點錯誤,就逮著別人痛批,全盤否定。
正是如此,大明官員才會長於內鬥,政務軍事一塌糊塗。
簡直搞笑!
要辦事,誰敢說不犯錯?
隻有那些高高在上,空談國事的禦史言官,不幹事實,才不會犯錯!
若是官員都這樣,偌大國家,政務民生,誰來辦事?
於是,明萬曆之後,就出現一種怪象,真正辦事,願意為民做主者往往得不到高升,甚至下場淒涼。
反而是那些禍國殃民,誇誇其談,眼高手低者,因沒有把柄,平步青雲,步步高升。
於是,大明滅亡了!
大明教訓就在眼前,李宏毅自然不許發生這種事,罷黜言官禦史,設立檢察院、反貪局,一切按證據說話。
沒有證據,任何人不得胡亂彈劾!
當然,為了不打擊官員和百姓積極性,可以暗中舉報,一旦查明,立刻拿下。
嗯,百姓若害怕報複,可以暗中告訴給《皇家晨報》,報社人員乃是李宏毅從係統換出來的,忠心耿耿,不怕出現問題。
《皇家晨報》收到消息,往往不會見報,而是告訴軍情處,讓軍情處暗中調查。
李宏毅幽幽道:“查!不管田運培背後牽涉到誰,一查到底!”
“遵旨,陛下!”羅振清恭敬道。
李宏毅猜測,田運培背後勢力即將浮出水麵,他也想看看,背後的人究竟是誰。
東洋,京都府。
盧象升這段時間情緒低落,當得知大明滅亡,崇禎駕崩,就嚎啕大哭,好幾天沒緩過神來。
幸好太子朱慈烺等人活著,崇禎留下了血脈。
至於太子朱慈烺去往何處,盧象升沒問,也不想去打聽。
這種事太敏感,一旦牽涉進去,誰也保不住。
盧象同問道:“兄長,好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