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要不惜一切代價置柴大紀於死地,就三番五次地給乾隆皇帝上奏,彈劾柴大紀。
乾隆皇帝本來是不打算查柴大紀的,可是最終經不住福康安的軟磨硬泡,答應派和珅去調查柴大紀。
和珅到閔浙地區後,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突然想起用狸貓換太子的做法,把柴大紀用來替代常青的罪行,把常青的屎盆子扣在柴大紀的頭上,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既救救了常青、恒瑞等人,又幫了福康安的忙,福康安以後一定會對自己有所感謝的。
和珅主意已定,就開始羅列了許多柴大紀在台灣犯下的罪行。
他上奏乾隆皇帝說:柴大紀在台灣貪贓營私,寬縱放肆,致使孫景燧放火縱燒民營,才引發台灣事發。
柴大紀平日裏依仗權勢,在老百姓麵前作威作福,巧取豪奪,霸占客家人的肥沃土地,才導致林爽文聚眾滋事,最後引起林爽文揭竿而起,扯起大旗舉行起義。
和珅向乾隆皇帝建議,萬歲爺在鎮壓賊眾時,對貪贓枉法的台灣貪官汙吏也要進行懲戒,不然以後後患無窮,尤其像柴大紀這樣的貪贓枉法之徒,更應該嚴懲不貸,革職查辦。
最後,和珅還說:這種肅清貪官汙吏的做法,早在聖祖康熙帝時就有過現成的例子。
和珅滿篇大論的奏折,使乾隆皇帝由原來的不信柴大紀貪贓枉法,貪汙受賄變成了半信半疑。
但是從乾隆皇帝的內心裏說,他還是不願意調查柴大紀的。在他的心目中,柴大紀在堅守台灣諸羅縣城被林爽文圍困時還是有功勞的,不應該對柴大紀進行革職查辦。
乾隆皇帝為了照顧和珅、福康安兩個人的情緒,就又派閔浙總督李侍堯前去督辦柴大紀的案件。
李侍堯自從在雲南被和珅整治過後,一直對和珅心存恐懼感,唯恐和珅再找自己的麻煩,給自己小鞋穿,所以不敢得罪和珅,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和珅的一邊。
當然,對於福康安,李侍堯就更不敢得罪了。他是誰,他可是和乾隆皇帝有血緣關係的人,自己能得罪得起嗎!
自己得罪福康安,頭上的烏紗帽不想要了,再說嚴重點,自己的小命都不想要了。因此,李侍堯自然對這兩個人的調查不敢有任何異議,隻能隨聲附和。
乾隆皇帝還是不能確信柴大紀的犯罪事實,他又把任承恩、恒瑞等人押解到京城,親自坐鎮審訊,對柴大紀案子問個水落石出,證據確鑿。
任承恩、恒瑞等一幹犯人在和珅和福康安的暗中授意下,明白了把自己的屎盆子往柴大紀頭上扣。
他們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柳暗花明的另一麵了。他們極盡之能事,把所有的髒水、屎盆子往柴大紀頭上扣,隻有抓緊時間告倒柴大紀,才是減輕他們罪行的最好時機。
這些人異口同聲地說,台灣之所以釀成大亂,林爽文之所以起義,與柴大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柴大紀根本沒有什麼才能,也沒有他奏折上寫的那麼勇敢和英勇善戰。他給皇上上奏的都是假的,都是謊報軍情,大都是讚美之詞,也是欺詐之詞。
乾隆皇帝聽了這些人的口供,很生氣,就降旨革去了柴大紀的職務。
柴大紀被乾隆皇帝革職後,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