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潼關的重要性(2 / 2)

到了大明,潼關為軍事治所,設潼關衛,城池空前擴大。

大明十分重視潼關城的建設和駐防,從明初開始,便不斷地完善關城建設。

洪武五年,在唐宋潼關城的基礎上重修關城。洪武九年,潼關衛官員對潼關城進行了擴建,這次擴建使得潼關城後來的大小、形製基本確定了下來。

城牆依山勢曲折蜿蜒,東南包括了麒麟山、硯台和筆架山,西南囊括鳳凰山和蠍子山,並將潼河入黃河段囊括進關城之內,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黃河的潼河穿越潼關城而過。由此,潼關城的防守能力大大增強。依靠河流而建,在北方的城池中很少見,潼河水其實就是城中的灌溉用水、飲用水。潼關裏還有一千多畝地,吃住都可以長期在此,易守難攻。

不光如此,經過擴建的潼關城城池南高北低,北臨黃河,東、西、北三麵城牆高五丈,而南邊的城牆,最高處竟有十丈。

整個城池周長近十數裏。共建有6個城門,東城門為關門,名曰“金陡”,西城門名“懷遠”,又有上南門、下南門、大北門和小北門。其中,東、西、北三門有門樓。後來,又陸續修建了南水關、北水關。大明隆慶四年,興建東、西甕城,並在甕城上建起門樓,至此,氣勢宏大的大明潼關城便已經完全成形。

大明潼關軍事設防是曆代潼關軍事設防中最森嚴最完備的時期。洪武元年,派郭儉守之,洪武七年在設潼關守禦千戶所,隸屬陝西都司,洪武九年設潼關衛,隸屬河南都司,洪武九年設立潼關衛,潼關開始有了長期駐軍。並在今潼關周邊州縣還設有軍屯。永樂六年,又改隸北京行都督府,正統六年後改為直隸後軍都督府的在外衛,弘治年間成為直隸中軍都督府的在外衛。

就算是大明到了走下坡路的時候,潼關也是極受重視。除了修建規模龐大的關城外,還在這裏設立了潼關衛,鎮守一方平安,就算是到了這個時候的潼關,也還是盛極一時,城內街道縱橫交錯,關內關外,山上山下,也修建了不少的名勝景致,這些景點逐漸流傳,在當地負有盛名,成了民間盛讚的潼關八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譙樓晚照、道觀神鍾、中條雪案、秦嶺雲屏、風陵曉渡、黃河春漲。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孫傳庭當年在陝西練兵的時候,也是對潼關進行了十分深遠的布局。

當初孫傳庭到任之後,詳細考察了潼關關城之外的南原四十裏地形,認為南原的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在南原上建造三座碉堡,並屯兵於內,又設置十五墩。

這些堡墩全在深溝旁建築,並將旁邊有路小徑封死,確保堡墩獨占高處的優勢。

各屯步兵二百名扼守聲援。又置十五墩,墩與墩相距不三裏,各宿火器手二十名。並受駐守南原遊擊署參將王永祥實為參將。

除了潼關附近以外,孫傳庭還修築了華陰城、西安城牆、漢江淺灘等多地,將潼關這個“點”與西安省城連城了“線”。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根據陝西所擁有的軍事地理優勢,積極布防,這些都為潼關南原之戰以及日後再次在潼關布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孫傳庭其實完全可以不著急出潼關的,但是他還是出了,這跟潼關是不是牢固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因為當時的孫傳庭缺少糧食了,李自成多年之前被孫傳庭在潼關已經打敗過一次,究其原因也是糧食鬧的。

大明先是崇禎十一年潼關基本全殲李自成。孫傳庭的潼關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闖王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隱藏在商洛山之中。至此,陝西境內的起義軍幾被鎮壓下去。而李自成為何要去潼關,背後就是糧食!農民起義,都是缺糧是主要誘因,沒有糧食的儲備和支持,那麼隻有走出關的老路了。

當年孫傳庭深知潼關不可以出戰的道理,但時事由不得他,不由得頓足歎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了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要是沒有朱慈烺的及時趕到,結果可就不一定怎麼樣了。

。您提供大神狼煙東去的扶一把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