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東林黨的本質(1 / 2)

周皇後一聽說江南和東林黨這幾個字,臉上馬上就顯出了一絲厭惡的神情,東林黨都是些個什麼人,他們到底是什麼德行,又是什麼樣的心思,周皇後都是明白的。

“東林黨要是落在了慈烺的手裏,他們多半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了,不過這樣也好,這麼多年了,咱們大明讓他們東林黨給折騰的還不夠嗎?欺瞞的還不夠嗎?如今大明落了難了,他們倒是一個個說是辭官或是告老,都到自己江南的宅子裏躲起來了,現在看見慈烺有些扭轉乾坤的意思了,這才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這樣的人,陛下你敢用嗎?”

聽了周皇後這憤怒的話,朱由檢搖搖頭,顯然他的內心深處對於周皇後的話還是認可的,但是與生俱來的猶豫,還有對東林黨存在這麼多年的忌憚,還是讓他沒有說出什麼過頭的話。

“東林黨的事,不是咱們大明現在的頭號大事,等慈烺從川中回來了,朕自然會跟他把東林黨的事交代清楚,魏忠賢在咱們大明朝堂上為禍多年,朕不也是把他給滅了嗎,東林黨……哼!”

朱由檢的話裏的確是隱含了好幾層的意思,但是周皇後是對他最為了解的人,周皇後知道,他這麼說,就是表明了自己對於東林黨並沒有多大的信心,換句話說,朱由檢還是不想把東林黨真正如何。

“陛下這是還在念著東林黨那些看似忠誠的口號吧?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東林黨,早就不是最初的他們了!”

周皇後這話說的也是擲地有聲,這也不由得讓朱由檢的思緒回到了東林黨這些年的發展和變化上來,他知道自己早晚都要好好的麵對東林黨的事,最多是身邊多了一個朱慈烺能夠跟他一起麵對。

朱由檢讀過的書,了解過的大明的曆史都是不少的,他知道東林黨的起源,雖然那個時候他還沒生出來呢。

他看的已然是十分清楚,所謂的東林黨,本質就是由一群文人組成,也是以文人為首,提出轟轟烈烈的改革口號。

他們有思想有文化,鐵骨錚錚,不屈不撓,勢為國家幹實事,可以說不少百姓甚至都覺得東林黨是大明最後的救命稻草。而這群意誌堅定的人也不出所望,掀起了一場黨派鬥爭的腥風血雨,贏得了百姓甚至一段時期皇帝同情與支持。

但是宣揚要拯救國家的東林黨人卻沒有救得了窮途末路的大明,反而把這個鍋扔給了朱由檢,最終又算是扔給了隻有十六歲的朱慈烺。

東林黨這個團體,最初的時候是依托於東林書院,提到這個書院,就不得不提顧憲成。

顧憲成30歲就考中了進士,進入了大明官場之中,但他這個人剛正不阿,不拍馬屁,不貪汙,尤其是特別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任何人,哪怕對方是皇帝。

他屢次推薦萬曆皇帝不喜歡的人入閣,結果終於惹惱了萬曆,扒了他的官衣,讓他成為了一名普通老百姓,而以他的才華和性情,成了平民之後自然是不會日日在自己的家裏蹉跎歲月,而顧憲成其實也並非是真的為了大明百姓好,他處處標新立異,的確不是為了他自己的官位,但是卻是為了他自己的名聲。

於是仕途不順的顧憲成,回到了無錫老家之後,並沒有垂頭喪氣,反而重新振作起來。在幾個金主的幫助之下,重修了一座宋朝的廢棄書院,這座書院就是後世大大有名的東林書院,顧憲成就在這座書院裏收徒講課。

而顧憲成到底是怎麼認識的當時的那幾個大財主,為何那些大財主就願意給他出這個錢,誰都沒有真正的關注到。

所有當初的江南書生們知道的,就是顧憲成的學問很好,講課也非常精彩,而且在講課之餘還會談論時政。

他的確也是有著不少的才學的,至少一般人寫不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就算是一個尋常百姓聽了都能記住並且朗朗上口的詩句。

一時間,東林書院成為了很多讀書人心中的聖地,從此來書院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隨著東林書院的名聲越來越大,影響力也水漲船高,而且東林學生逐漸進入官場,東林黨初步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顧憲成這看似沒有私心的舉措其實正是為了他能在大明出名,為了自己能就算是不在官場上也能名垂千古,為此他煞費苦心,而且把自己的學生們也都引領上了歪路,在往後的日子裏成了在大明朝堂上刷存在感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