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顧憲成的帶領之下剛剛出道的東林黨,他們的口號是——務真求實,開放言路,堅決反對宦官專政。應該說這時候他們的口號還是很接地氣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是這麼做的,當然,他們能這麼做,也都是因為他們當時還太過年輕,還沒看清顧憲成到底教他們的是什麼,也還沒有體會到他們這麼做了之後所得到的好處。
直到東林黨遇到了黨爭,在朝堂上有好幾個因為相同的籍貫,而聯合起來的黨派,這些黨派還暗中勾結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對東林黨自然是黨同伐異,這一下子,就算是讓東林黨真正的精神覺醒了。
其實在萬曆和天啟年間,東林黨的日子非常不好過,尤其是天啟皇帝執政時期,魏忠賢簡直狂的無邊,人人高呼九千歲的威力可不是擺著讓東林黨人看的,幾乎沒有這個老太監幹不成的事。在這期間,東林黨人可謂是表現的非常的可圈可點,幾乎沒有一個軟骨頭,當然,那其實也是因為他們不怕死是為了讓自己和東林黨青史留名而已,跟他們是為了大明的朝政和大明的百姓其實沒有一丁點的關係,在東林黨的老巢江南,哪一個不是圈地占田?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大明最高的階級,看不起魏忠賢,甚至連皇帝也從未放在眼裏過,他們反對的,是一切反對他們的人。
其實大明後期的明眼人都已經看出來了,東林黨人並沒有那麼高尚。這個團隊自從成立到最終淡出了朝堂,就隻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鬥,內鬥,不停的內鬥,和宦官鬥,和其他派別的大臣鬥,和皇帝鬥,用當時大明百姓們的話說,東林黨就是窩裏橫,戰場上可是從未見過任何一個東林黨人的身影。
後來天啟皇帝死亡,崇禎皇帝上位,魏忠賢大公公被清算,閹黨灰飛煙滅,東林黨人,趁機上位。
朱由檢知道,自己剛剛登基的時候可以說是東林黨最強盛時期,甚至一度成為朝廷中的話語權掌握者,朝廷上下也皆成了東林黨的擁護者。
可以說,當時東林黨掌握了朝廷的軍事、人事、政治等大權,隻要乘勝追擊,按照他們在天下間所說出來、所倡導設想的那樣對國家進行整治,說不定能讓大明再見一絲曙光,而一開始的時候朱由檢也的確以為他們會這麼做。
但是事實自然是讓朱由檢這個少年皇帝失望了,這些能說會道的東林黨人掌了權之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想著怎麼恢複朝政,而是打算將所有反對他們的聲音統統消滅,也就是繼續“黨爭”。
他們利用地位優勢,卯足力氣打壓排斥其他黨派,站在道德製高點去抨擊對手。而東林黨派內部也不消停,一個黨又分成了多個小組織進行內鬥。所以在東林黨當政期間,他們一點實事都沒做,整天想著用口水淹死對手,淹死自己人。
東林黨人隻顧黨派爭鬥,不顧國家大事,其實也是因為他們根本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治國之策。對於這些好動嘴皮子的知識分子來說,能痛快暢快淋漓的演講動容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博得他們同情,引發共鳴,也對國家存在的各種矛盾頭頭是道,但唯獨就是拿不出辦法解決。
朱由檢當時還覺得他們沒辦法,但是自己要是有辦法,他們去執行了也是不錯的,但是這些標榜自己有多麼正義的君子們,這些看上去口不言利的大佬們堅決反對收商業稅,這正是通過這件事,當初年輕的朱由檢才真正看清楚了他們的嘴臉,但是這個時候看清楚,其實已然有點來不及了,在大明的朝堂上,他已經失去了製衡東林黨的人物了。
當時朱由檢的軟弱,也正是他現如今所後悔的,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差一點就讓大明覆滅了的事兒,看起來跟東林黨的確是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但是實際上則是不然,這些事都跟東林黨脫不了任何幹係。
這些東林黨人在跟魏忠賢鬥爭的時候看上去鐵骨錚錚,其實他們早就和大明江南的大商人們串通一氣了。
他們的政策就是加重農業稅,這個措施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或者是之前被滅了的幾十股大大小小的反叛,其實都是跟他們壓榨百姓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