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戰前夕(2 / 2)

通州八裏橋,原名永通橋,因東距通州八裏而被百姓俗稱八裏橋。曆史上拱衛京師的古橋有三座,一為京西南的盧溝橋,二為京北昌平的朝宗橋,三為通州的八裏橋。八裏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南北走向,橫跨通惠河,為石砌三券拱橋。中間大券如虹,可通舟楫,兩旁小券對稱,呈錯落之勢。橋上的每塊石頭之間嵌鐵相連,十分堅固。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經之處,在清代,北京所需糧食經大運河運至通州,再轉運至北京。轉運有兩條路,或經通惠河用船運至東便門大通橋碼頭,或經通州至北京的大道用車運至朝陽門。

同時孟托邦得到了確切的消息,通惠河上除了八裏橋之外,還有另一座橋,但卻是座木橋,炮兵無法通行。而八裏橋則被樹林和民房掩蓋,無法看到。八裏橋周圍的村落有清軍士兵身影出沒,看來周邊的村落已經被清軍占據,修建成為抵抗英法聯軍的營壘。

還有不好的消息從龔橙那裏傳來,清軍除了原本的近七萬步騎兵馬,鹹豐還調集了京城精銳的神機營兩萬人增援僧格林沁和勝保,這兩萬人可都是純火器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又是皇家近衛軍,孟托邦發現他麵對的是近十萬的清軍,加上地利的不利因素,戰鬥變得困難起來。

放在英法聯軍統帥部桌上的還有龔橙新送來的八裏橋清軍布防圖,上麵八裏橋的位置和清軍部署都一清二楚,但有了上次的經曆之後,不論是孟托邦還是格蘭特,還是英法其他將官,都不敢輕易相信這份地圖。經過三天的偵查和綜合情報分析,孟托邦帶領著英法眾多的將官終於製定出了進攻的八裏橋的作戰計劃,血腥的八裏橋戰役即將打響。

七月二十一日,清晨,天氣格外的晴朗,早晨的涼風吹過,略感涼爽,薄霧還籠罩在田間地頭,水麵上也漂浮著如詩如畫的塵煙。

法軍冉曼將軍部隊及兩個炮兵營連同參謀部,居右側;柯利諾將軍部隊及一營炮兵居左,為先頭部隊直插八裏橋村。隨後跟來英軍,步兵西進,炮兵居中,騎兵向右,作戰陣勢如此,英法各派出四千人馬,共計八千左右的先頭部隊,他們的目標是清除八裏橋外圍的清軍據點,攻占八裏橋村,在橋對麵占據有利地形,準備為攻占八裏橋提供掩護。

駐守八裏橋村的隻有清軍步兵三千人,僧格林沁得到探馬回報之後,判斷出英法聯軍的意圖,當即命令勝保部和自己手下悍將蘇克金率領三萬步騎兵馬進駐預先設立好的區域,僧格林沁親率三萬蒙古騎兵部署在平原上,呈大弧圈陣勢,戰線約五公裏,兩翼勝保部和蘇克金部步兵加強固守。而中央,八裏橋軸線上,以八裏橋村為大據點,村後留有大批裝備火炮的步兵為增援隊,神機營兩萬人因為是鹹豐的親軍,僧格林沁不敢讓他們頂在前麵,而是將他們部署在八裏橋的後方,做為預備隊。戰後,讓僧格林沁懊悔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他一開始沒有把神機營頂在兩翼。但是問哪一個指揮官敢在戰役開始之前就把皇帝親軍推到第一線做為炮灰的呢?

早晨九點,英法聯軍先頭部隊左翼,法軍柯利諾將軍親率法軍第二旅挺進,有兩個連的工兵、四個連的輕步兵、兩個連的炮兵和四個連的騎兵。遠遠的已經能夠看到八裏橋村的輪廓後,柯利諾讓部隊放慢行軍速度,跟著偵查分隊帶回了令人驚訝的消息,八裏橋村的南麵,出現了近兩萬清軍步騎。柯利諾看了看手下不到兩千人的先頭部隊,明智的下達命令,就地組成步兵方陣,炮兵開始架設大炮,騎兵散布在兩翼保護。

冉曼將軍率領的右翼部隊因為抓來的中國向導跑了,他們在中國的鄉村小路上迷失了道路,誤打誤撞的跟在了柯利諾的身後,冉曼帶領的法軍第二旅有一營的輕步兵,一營的引信兵,第十二炮兵團和第一零一戰列團。當冉曼率領部隊到達戰場的時候,他看到近五千名清軍騎兵,正在向柯利諾的左翼發起包抄,右翼是近萬名清軍步兵正在迂回,正麵僅僅有三千騎兵監視。柯利諾兩翼薄弱的騎兵部隊招架不住,特別是在左翼,兩個連不到五百人的北非騎兵麵對五千清軍騎兵,敗局已經注定。冉曼將軍的第二旅出現在戰場上,成了柯利諾的救命稻草。八裏橋戰役率先在八裏橋村南麵打響,清軍南麵的指揮官是著名的逃跑將軍——勝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