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當中還有許多人物縮影,都是整個大唐社會的映射。
天寶十三年,戶部統計出來的天下戶口有九百多萬,人口是是五千兩百多萬;
等到了十年後,安史之亂結束一年多再次統計,戶部查出來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
兩者之間差距3600多萬。】
林書看到李世民以及許多玄宗之前的皇帝之前氣得要過去,不再賣關子,生怕晚一步就是天人永隔。
【當然,這個數據肯定是誇張和不準確的。】
死三千多萬人,誰都經不起這麼死。
聽的人也承受不住。
像是秦朝,他們整個國家都沒人死的多,聽著都駭人。
畢竟,相當於死了他們一國,比起被滅的六國都要恐怖。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安史之亂七年裏麵的出生率,動蕩年代,起碼在被戰爭波及的年代,孩童的出生率以及長成率都會銳減;
第二,前一次是在太平盛世,戶部的調查數據相對準確,有參考價值,但後一次卻是亂世後重建,戶籍製度遭到破壞。
而且藩鎮割據導致中央政府對部分地區失去有效掌控,對吐蕃的戰爭也還在進行,導致統計的數據十分不準確。
第三,戰亂當中很多人南遷,尤其是河北河南這些地區簡直是重災區,後麵很多年都沒有恢複過來。
人口減少隻是安史之亂的一個危害而已,藩鎮割據、剝削加重、社會動蕩、邊疆不穩……自此,大唐再也沒有恢複過它的盛景。】
越聽越氣人。
甘露殿此刻已經躺下一大片,臣子也不講究直接席地而坐,主要是氣很了有些站不穩。
一個個年紀都不小,哪怕是天幕說沒有那麼誇張的數字,但他們明白,如此大的戰亂,折損的人口一定不會是少數。
想到他們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養出來的人,被人七年之間謔謔的差不多,胸口梗著的那口氣實在是咽不下去。
可惜,現在陛下的這個重孫都沒有影,不然…不然他們真得叫他好看。
百姓看得同樣害怕,他們最怕什麼?
不就是打仗嘛。
他們或許不懂什麼國家戰局,可清楚知曉一旦到了戰亂年代,人命就是最不值錢的東西,誰都能隨意剝奪。
【說回到李隆基和李亨身上,唐朝的太子好似有什麼魔咒一般,不,準確來說應當是各個朝代的太子都難登基。
之前提到過,李亨前麵的兄長李瑛為太子,然後三兄弟同一天死翹翹,看李隆基處置太子的手段,就能窺見他對兒子的感情,淡薄又冷漠。
李亨登上太子後可謂是被打壓到極致,當上太子的那些年李亨在朝廷上的存在感極弱,唯一比較多的記載還是兩次‘離婚’。】
【第一次是李亨還是忠王時的王妃,出身韋氏。
李亨的好友在邊關打仗回來得知李林甫針對太子,便在麵見李隆基的時候告狀,但很可惜,本身李林甫在朝堂上對太子的擠兌打壓就是李隆基的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