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一戰,比起損失的大軍,叫大明傷筋動骨的卻是將領武勳集團的團滅。
雖然文官死得也不少,但並不是誰都是霍去病,武將基本上都是一戰戰在沙場打拚出來的,經驗主義那麼就是下一個紙上談兵。
也先逮著朱祁鎮這條大魚一路跑到京師,而京師這邊也已經達成一致,由於謙全權負責,誓不棄都而逃。
京師保衛戰被譽為再造大明之戰,畢竟若是功敗,那麼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
北宋已經麻木了,怎麼著不是他們家還免不了被一直拉著說啊。
林書倒不是故意挖苦,隻是很多時候忍不住把這一戰和北宋做對比,二者還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隻不過大明這次是正麵例子。
也造就了於謙的千古名聲。
朱元璋嚴肅的看著天幕,朱祁鎮那王八羔子在他眼裏已經是個死人,天幕的口氣,這於謙肯定是指揮贏了。
他就想知道於謙到底是如何贏的。
朱棣和他還真不愧是父子倆,隻不過他這邊已經著手找於謙了。
【於謙一介文臣,可勇氣和擔當卻是佼佼者。
前麵朱祁鎮帶領大軍出發導致輜重大量損失,北京武庫軍備缺失,於謙首先命作坊加緊生產,然後命人從南京武庫走水路將武器運到京師,最後還直接派人土木堡戰場把遺留的武器撿回來繼續用。
嗯,咱們於少保不得誇一句勤儉持家啊!】
優秀的臣子可不是單純的迂腐和偏科,本來大家都對土木堡心有餘悸,他是什麼都不要在意直接實用主義者。
【第二便是糧草問題。
當時在通州儲存了大量的糧食,本來它就是作為南方對京師糧食補給的交通樞紐。
許多人都怕到時候便宜了瓦剌,於謙不管其它聲音,官府組織,動員官兵家屬、百姓自備車輛運送糧食。
同時對運20石糧食的人員進行獎勵,極大的激發百姓的熱情,軍民同心,都在為保衛京師努力著。
而充足的糧草極大穩定了軍民的心,畢竟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嘛。】
百姓連連點頭,他們不懂什麼打仗的策略,但明白,糧食給他們的安全感。
就像是有錢的第一件事就是買地,地和糧食就是平明百姓最大安全感的來源。
其他人同樣讚成,不管如何,於謙一方麵在京師做好準備,另一方麵也在這個過程中將惶惶人心安定下來。
軍民一體,起碼勢頭上,大明就充斥著濃濃的戰意。
隻有趙匡胤忍不住生悶氣,怎麼人家就能乖乖的叫臣子全權指揮。
當皇帝不一定要你聰明絕頂,但是得有自知之明啊。
【當然,打仗最終還是得靠拳頭,前麵隻能說是後勤保障和安定人心。
朱祁鎮真就是個謔謔,於謙隻能緊急抽調等地的兵馬,親自上陣操練,整治軍紀提升戰力。
對於於謙京師保衛的兵力說是22萬,但這裏麵的水分可想而知,抽調兵力是在八月份,打響是在十月份,九月份就得整編完畢。
能在這個時間點趕過來的軍隊,大致是北直隸的衛所軍、河南的備操軍和山東的備倭兵,加上北京城內老弱病的五六萬人馬,於謙手裏可以調動的人馬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聽著是很多,但這些都是於謙倉促之間調度而來,而且北京城門又不是一個,哪一個失守被瓦剌攻進來都是民不聊生。
再說,那麼點時間,軍隊的戰鬥力還有待商榷。
【對於瓦剌的來勢洶洶,於謙采用背城決戰的策略,將大軍置於九門之外,重兵設伏,把北京城當作營地,用主動出擊代替固守。
於謙一人調度十幾萬大軍於九門,眼觀八方,分調援軍,決定和瓦剌於北京城下一決死戰。
大明皇室將全權交給於謙,死守北京。】
朱元璋長出一口氣,於謙倒是大膽,如此情況還敢主動迎擊,做得好。
好在這次他家的子孫沒有再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