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一位還是漢朝出現的英才。
不得不說,王朝存活的時間長一點,名人出現的都多好多,不像一些短命的王朝,連上榜都沒法。】
始皇帝/楊堅:一次次的鞭屍你也是夠了啊。
別以為是天幕就能肆無忌憚。
林書的話叫許多人生出一股驕傲來,哪怕他們依舊骨子裏看不起女人,可人家實打實的功績在那,能名垂千古,而他們卻是連隻言片語都混不到,也沒辦法去批判。
畢竟辯論的時候一句‘你在史書有痕跡嗎’就能叫人啞口無言。
尤其是漢朝,接二兩位都是他們漢朝的,比起短命的大秦確實很厲害。
被拉踩的秦朝無言以對。
總不能拿自己的十幾年去和人家的四百年比。
【第二位要介紹的,便是我們最早的女使節——馮嫽,是一名優秀的外交家、政治家。】
西漢,
馮嫽沒想到居然能聽到自己的名字,哪怕她聰慧有野心,可也從未設想過有朝一日能名留史冊。
【說到大漢啊,雖然有雖遠必誅這樣霸氣的宣言,但每次有些人要拉踩的時候,都不忘提及一件事——和親。
漢朝建立起就和匈奴纏纏綿綿,哪怕是有了兩位天降的雙子將星,可等兩人相繼逝去,漢武帝又在匈奴手上吃了大虧,足以見匈奴已成大氣候。
漢朝的宗室皇室與匈奴或是周邊的國家聯姻,用來表示兩姓聯姻或是示好。
馮嫽便是隨解憂公主嫁到烏孫國的一位侍女。】
被天幕這麼一說,劉徹嘴角抽抽,看了眼身邊的大將軍和去病,決定再派個太醫去照看。
他,武帝,絕對不允許匈奴打他臉。
現在看來,真是滿朝都不如大將軍好啊。
衛青不明白自家陛下又是抽什麼風,又開始用那種叫人雞皮疙瘩起來的眼神看著他。
自從天幕說過那些所謂的緋聞,他是恨不得搖醒陛下,不要做那些叫人誤會的事情。
底下的大臣永遠都是一副酸氣衝天的表情,他是真吃不消。
心裏雖然一直在吐槽,可我們大將軍麵色不動,一看就是大將之風啊。
衛青:不過是練出來一副死人臉而已。
【漢武帝時期,解憂公主嫁到烏孫,鑒於那裏的風俗和漢朝很大不同,加上遠離家鄉,馮嫽首先便是要安撫好解憂公主的情緒。
馮嫽生性聰慧,膽量過人,很好的適應烏孫的生活,牧馬馳騁,和烏孫女子一般出入氈帳,沒用幾年時間,便將烏孫的習俗以及語言掌握。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適應地方風俗並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話能概括的,畢竟咱們很多大人到地方上任都得水土不服,馮嫽心性之堅韌著實了得。】
劉徹聽到居然是在他時期出現的這麼一位女子,立馬顧不得別的,得意起來。
手底下的人能幹,他當皇帝的也很有麵子啊。
至於女子身份?
劉徹對天幕說的話很讚同,有些人連國內稍微邊遠點的地方都受不了,還好意思說人家?
一些被貶謫或是任命到邊遠的臣子心上被戳了一箭,感覺天幕在明涵他們。
【適應好烏孫的生活後,馮嫽開始展現出她的政治素養。
當然,在烏孫她不可能大咧咧的表露自己的野心,隻不過是以使節身份,代表劉解憂訪問鄰近的部族小國,宣揚漢朝教化。
這就是通曉語言的好處,翻譯都用不著,直接和周邊的部族溝通。
遊說教化時同樣慷慨行賜,落落大方盡顯漢朝禮儀風範。】
不少人聽得點頭,拋卻掉對女子身份的偏見,馮嫽所作所為確實值得稱道。
陌生偏遠的地方,舟車勞頓還不忘教化宣揚,身在遠方不忘故土,誰也沒有那麼大的臉再說不好聽的。
若是有,自然有那等脾氣謙和的人和他好好討論教化為何意。
【馮嫽後來嫁給烏孫右大將,和使臣常惠一塊推動烏孫和大漢的友好。
而馮嫽最被稱道的一場遊說,還得是烏孫新舊政權交替時期。
匈奴攻打烏孫促進了烏孫和漢朝的結盟,隻是烏孫國王去世後,按照大漢的想法,肯定是想要解憂公主的兒子繼承王位,可偏偏天有不測風雲,北山大將烏就屠趁機殺死,自立為王。
大漢這邊漢宣帝得信後,立刻派遣人馬進駐敦煌,做好討伐烏就屠的準備。
西域都護知曉漢朝道遠兵疲,擔心勝負難料,因此還是想要正確和談,他也知曉馮嫽善外交,在烏孫有較好的名聲,便舉薦馮嫽擔此重任。】
聽到這裏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隻有劉豬豬:朕呢?難道朕嘎這麼早嗎?
林書:別說你嘎了,你崽都已經嘎了。
【關鍵時刻馮嫽沒有掉鏈子,其中或是勸說或是恐嚇我們隻能知道隻言片語,就如我們隻明白有這麼一位女使君,可卻是連她生卒年都不知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