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民族友好推動者——王昭君(2 / 2)

始皇帝想著什麼時候召回蒙恬好好商議商議,匈奴屬實心腹大患啊。

無獨有偶,劉徹同樣臉色不好看。

隱忍和親在他而言不是什麼要批判的事情,可在他之後,匈奴居然又卷土重來,還要用和親保持關係,於女子而言是犧牲,於他這樣的帝王而言便是恥辱。

“陛下,臣此生立誌蕩平匈奴。”

霍去病立馬跪下請命,劉徹將人扶起,眼神欣慰。

“去病的心意我明白,你先養好身體,慢慢來不能急,不然桑弘羊得先翻白眼橫死你。”

劉徹心裏有這種衝動,但知曉大漢積攢的家底若是再無節製的打下去,真要打空。

桑弘羊真可能一根繩子吊死在他麵前。

先養養吧,不著急,不著急,最主要的是等到下一次出兵前,他的冠軍侯和大將軍都還活著。

其他人真的沒用啊。

【昭君和呼韓邪於在長安成親,漢元帝肯定得出席啊,等看到昭君的臉,漢元帝哪裏不知道自己被騙了,可惜木已成舟,他臉再黑也無法阻擋昭君嫁到匈奴。

拜別親人,昭君抱著琵琶和呼韓邪於上馬西行而去,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從長安到達匈奴便耗費將近一年時間。

昭君的到來叫匈奴百姓熱烈歡迎。】

匈奴本來還想抱怨漢朝拿宮女糊弄他們,等看到麵容立馬閉嘴,沒想到這次漢朝如此實在啊。

聽起來這公主給他們也帶來許多好處啊。

【這裏麵大家可能忽略了呼韓邪於的年紀,不過短短三年,呼韓邪於便去世。

匈奴父死子繼的風俗大家都知曉,而且當時昭君已經和呼韓邪於生養了一個兒子,她上書請求歸漢廷。

就在昭君滿懷希望的等待中,等來的卻是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製,複嫁呼韓邪單於長子。】

漢元帝:我兒子這就上位呢?老子這麼短命的嗎?

其他人便是不忍和憤怒,匈奴的那些習俗於他們而言屬實難以接受,等漢成帝這麼一道命令下來,要不是顧忌著他皇帝的身份,怕是早就被噴成篩子了。

許多都是借怒斥匈奴不懂禮法來諷刺帝王。

百姓同樣不滿,為什麼不把人接回來啊?

那麼遠的地方,還要嫁給父子倆,他們都難以接受此等有悖倫理的事情。

【昭君沒有選擇,隻能從胡俗。

她的一生美麗而短暫,隻有短短的三十五年,至死,也沒有回到她掛念的漢廷。

昭君的功績不單單是因為她主動出塞,還有因為她的出塞,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在這期間確實是平和的,邊塞的烽煙熄了近五十年。

她對胡漢和睦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五十年邊塞安穩,對於百姓而言昭君的功績是偉大的,有些人認為她的功勞和霍衛是一樣的。

他們是完全不同的人,不需要去比較出高低,其中的爭議無需大肆討論。

隻是,比起征戰的將領,她也不過是個想家的人。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塚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我們要接她回家。”

一開始隻是一個聲音,可後來卻是越來越多的人附和。

他們要接她回家。

不該把她一個人孤零零的留在草原。

漢元帝著急忙慌的召見太醫,畢竟事關他的性命啊。

聽到天幕的話倒是很為難,他也想接回來啊,可這會兒王昭君他丈夫還沒死啊。

“記好,密切關注匈奴的動靜,那什麼單於一死立馬把昭君接回來啊。”

吩咐好內侍,他還是先看病吧。

壽命都進入倒計時,實在是無暇操心其它啊。

漢成帝麵對其他人的眼神暗自惱怒,他做錯了嗎?幹什麼都用這種眼神看著他?

以前和親的公主不都是待在匈奴嗎?

誰還死了丈夫回來過?

當然,這些話不能宣之於口。

漢成帝還知道遮掩,立馬一番表演表明接回昭君的意圖。

遠在草原的昭君遠遠的望著長安的方向,眼睛裏滿是淚水。

她不後悔和親匈奴,可,還是想回家看看。

終於,叫她等到這一天了。

二十多的昭君本來散發著死氣的臉慢慢恢複生機。

。您提供大神一隻悄悄勤快的小拖遝的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