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彠在貞觀的經曆可謂是平平無奇,偏偏在死的時候有了個小爆發。
李淵也是在這一年死的,武士彠正好是在哀舉期去世的。
當時造成的轟動可不小,畢竟雖然忠君愛國是基本要求,可誰也沒真就因為皇帝的去世就直接死翹翹啊,這在當時的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史料對於這一塊的描寫可能是為了突出武士彠的忠和旁人的震撼,有些誇張的地方,但起碼武士彠在李淵哀舉期去世鐵板釘釘。
這下子,武士彠的名聲在當時可就有些高,李世民不管如何起碼都得做出點表率,納武則天進宮就是釋放訊號。
這個表麵文章對於貞觀時期不受待見的武家很重要,至於武則天的感受,沒有人會去在意。】
說下來一下子就通順了。
當然,這隻不過是因為女帝的生平值得研究,所以去推敲她入宮的動機和背後政治因素。
說不定就是二鳳見色起意呢?
不過看在二鳳今天被掃傷有點多的份上,林書默默把這句話咽下去。
【有關武則天的事跡中,還有一個比較傳得玄乎的時期,那便是所謂、‘女主昌’‘女武王者’的預言,牽扯到李君羨的死亡。
簡單來說,就是武則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羨之死是充當了武則天的替罪羔羊。
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唐朝的國史以及後代史書都有記載。
二鳳啊,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李世民真的很不想要這種高強度的出鏡率,可偏生曆史就是如此。
講武則天自然無法避免李世民和李治這兩代帝王,隻是因為都是武周時期的曆史,自然得向著點武則天,李世民這位前皇帝,可不就得順著背點大大小小的惡鍋嘛。
雖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林書隻能說,皇家的瓜又多又好吃。
【李君羨案件,一句話概括便是在貞觀二十二年犯罪被殺。
兩《唐書》和《通鑒》是曆史權威性的史學著作,在記錄李君羨案件的出入不大。
對李君羨案件定罪的罪名有兩個,分別是與妖人交通、謀不軌。
當時唐朝的律法對妖人有嚴格的界定,李君羨案裏的妖人指的便是員道信。
《唐律》有明文規定,“諸造妖書及妖言者,絞。”
李君羨妖言案兩年前還有一樁張亮妖言案,當時的證據和妖言描述很具體,處於國家層麵來說,判決的很重。
李君羨案件光是妖言這一項已經足夠他判處死刑,絞死。】
妖言和文字獄的性質還是不一樣,畢竟律法有明文規定,並不是說咬文嚼字,抓住某個字眼定罪。
李君羨案件偏生關於妖言的內容記錄不全,導致更加叫人猜測。
但這件事應當是真實存在,不然何必弄這麼一出,畢竟後麵還有個謀不軌的罪名,哪個都能定罪,沒必要給自己弄一個似是而非的案件出來。
【第二個罪名是謀不軌,不軌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但在古代出現的頻率極高。
隻不過我有個問題啊,咱們二鳳會不會對這兩個字有ptsd啊,在他麵前弄這個名頭,要是小心眼點可不得提一次惱怒一次啊。】
不明白ptsd是什麼,但李世民很好的理解天幕的意思。
他表示現在就很惱怒。
都是過去的事了,幹什麼一直提啊?
他臉皮再厚也還是有限度的。
【同為謀反,主謀死罪自然毫無疑問,但根據輕重程度對家屬的懲罰並不相同,唐律的緣坐處罰中,籍沒其家是最嚴重的一檔,李君羨就是這一檔。
李君羨案件本身確實重大,但卻沒有到需要討論的地步。
究其根源,皆是因為兩《唐書》和《通鑒》這等影響巨大的史學著作,對此事描述時都是先寫當時‘女主武昌’的謠言,再寫唐太宗對李君羨一係列女性、武字特征的厭惡,最後再介紹李君羨被殺。
這個寫法,哪怕是沒有明說,但已經表露了作者自己的想法。
這些史書無不表明,李君羨的死都和武則天有關,是她稱帝的一種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