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女帝,在封建社會基本上是批判的聲音,甚至是在將她妖魔化,而小公主之死便是其中的翹楚。】
聽聞這個話題被提及,李治和武媚娘都沉默下來。
那個女兒啊,他們好像都要忘記了,可被天幕這麼挖出來,又好似能想起來當時抱著她小小屍首的痛苦。
【關於小公主之死,記載的也是越來越複雜。
一開始隻是簡單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後殺之,上遂有廢後之意”;
後麵到了《舊唐書》變成“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
等到了《新唐書》那細節更是多了,《通鑒》基本上繼承了《新唐書》的寫法,但是吧,細節越多越叫人懷疑。
尤其作為編年體史書典範的《資治通鑒》,本該在時間上更加重視,可偏偏在小公主之死事件中,對於那些一看就很像是個人情感抒發的細節繼承,卻對時間定位沒有明確。】
不說小公主之死是不是真是武則天所為,但起碼就史書記載而言,他們掌握的內容並不準確。
畢竟連基本的時間都沒有表明,卻是將整件事的細節記載下來,足以表明史官對此件事很多都是自我合理化的記載。
至於真相如何,至今我們不知曉,隻從史書出發分析。
【我們假設這件事真的,可以分析分析這件事實施的風險。
不是我想要妖魔化後宮的女子,但就單純一個公主之死,想要廢後本來就透露著不可信。
武則天要設計這件事,那麼就得用女兒的死,去賭李治的廢後念頭,這裏麵,女兒死是真切的,而李治廢後卻是不確定的目標,風險很大,當然,收獲同樣大。】
大家都是聰明人,廢後可不隻會因為一個公主。
後宮啊,殘酷程度不弱前朝。
想要廢後,尤其是李治現階段顯然手裏的權力都還沒有收攏,可不是他想就行的。
【但王皇後確實被廢,而且許多記載都把她被廢和小公主之死聯係起來,這兩件事還真有點冤枉了。
王皇後出身大唐一等士族太原王氏,她的從祖母還是唐高祖李淵的妹妹,算是帶著皇室親緣。
早在武則天出現前,王皇後的危機就一直在,根據記載,李治在晉王的時候就與王妃關係不洽。
畢竟,武則天的二進宮裏麵可是摻雜著王皇後的推波助瀾,想要她和蕭淑妃鬥起來,隻是沒料到武則天的盛寵太過而已。
有一點需要知曉的是,之前為了穩固王皇後的位置,娘家人就請立太子。
“王皇後無子,後舅柳奭說後,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後然之,請於帝。又奭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於誌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
‘繼請’足以窺見李治的不情願,也能看到在這些大臣麵前李治的退讓,這種情況下,兩人根本不存在什麼感情基礎,甚至算得上敵對的陣營。
這會兒武則天第一個兒子都沒出生,所以王皇後的危機從來都不是武則天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