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向來缺少的便是自由,可能一生稍微鬆快一點的時光便是年少時期。
若是貧苦家庭,更是從懂事起便得承擔家中的活計。
李清照的少年時期和同齡人的謹小慎微不同,年少成名,更是引發過‘文章落紙,人爭傳之’的盛況。
她恣意盛開,流傳下來的詩作並不多,也不過是七十多首而已,】
而已?
許多人覺得他們的耳朵似乎已經開始出現毛病:人言否?
聽著怎麼就那麼往他們心裏戳刀子呢?
就是始皇帝這些不在意詩詞的人同樣無語,天幕說話真是時不時叫人內傷。
【兩三好友結伴而行,溪停劃船到了湖中,一眼望過去,蓮葉田田、荷花嬌美,風拂蓮動,大家的笑聲在湖中央蕩漾,竟然忘記來時的路。
幹脆便朝著一個方向劃去,驚著了躲藏的水鳥,隻見到撲棱棱的翅膀,引發又一陣笑聲。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首《如夢令》,寫盡少年不知愁滋味。
未被紅塵情愛牽絆,也未曾體會到家國存亡的憂慮,十分簡單的快樂。
這便是李清照年少時的生活寫照,她早期的調性便是如此,詞便是她最好的表達方式,熱愛自然,親近山水。
後來更是直白寫道“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其實不單單是李清照,許多的詩詞大家都是如此,似乎在自然山水中更加容易出塵輕靈。
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一生都在作詩卻沒有一首傳世的人:我是不是該找個深山老林沉澱沉澱?
身旁的家人沒好氣的翻個白眼:你個糟老頭子有什麼靈氣?可別喂了豺狼野獸。
“你”
想要反駁,可細想想也是。
深山老林可不是那麼好待的。
再說,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詩詞這玩意,天賦真就是比擬不來。
人家如同喝茶吃飯般簡單,自己就是擠擠停停,還匠氣十足,沒法比,沒法比。
“我們趁著涼快,也去劃船吧。”
閑得沒事的閨秀卻是心裏盤算著約上好友一塊去體會體會,瞧著那一片片遮遮掩掩的蓮葉,她們雖說成不了易安居士那般的詞人,但也可以跟風跟風啊。
一下子,倒是引導一片潮流。
【下雨的春天,喝酒、發呆、一個人靜靜的坐著,一晚上醒來回憶起昨夜的風雨,關心著院子裏的海棠。
詢問身邊的侍女院中開得正好的花經過風吹雨打是否還好,侍女對此並不在意,隻是寬慰道海棠能有什麼事,小姐不用擔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第二首《如夢令》卻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旁人說著依舊,可隻有自己知曉,經過風雨的海棠,已經不是年少的自己,早已不再是舊時不知愁滋味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