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監,留給大家固有的印象並不好,宦官專政啦,手段殘忍啦,但是鄭和,卻是和他們不一樣。
是的,鄭和是朱棣身邊的一個太監,從靖難起兵就在而且立了功賜姓的太監。
提到他,我們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鄭和啊,我們國家的航海家,了不起。】
太監?
除去朱棣這邊明白鄭和的身份,其他人都沒有料到。
太監,就是封建社會底下扭曲又悲劇的產物。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拋開太監留下的固有印象,對於身體殘缺的太監,都不會放在眼裏,抱以鄙視的態度。
可現在,在天幕的嘴裏,鄭和這樣一個太監,不單單留名青史,還備受後人推崇,怎麼能不叫他們刺激?
尤其是自詡高人一等的讀書人,哪怕是林書說那麼多,還是自持自己讀書人的身份。
可他們寒窗苦讀那麼多年,別說青史留名,就是科考都不一定能擠得進去,一下子挫敗起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傳聞是朱棣為了尋找他的好大侄的下落,不過這個說法頂了天能放在前麵幾次上麵,畢竟鄭和下西洋有七次,每次都差不多一兩年,朱棣後麵早就做穩皇位。
第二則是宣揚國威。咱們朱棣就想著人家都來拜碼頭,所以就派鄭和去宣揚國威。】
眾人就瞧著熟悉的可愛怪異畫風出現,一個穿戴中原服飾的壯漢衝著一群膚色各異、容貌各異的小人在那說話:“好東西,給你們,記得認大哥,來大明拜碼頭,知道嗎?”
小人們忙忙點頭:“大哥放心,小弟做事有數,拿了東西肯定來。”
朱棣:好怪,說不出來的怪,雖然我是這個想法,但天幕說出來怎麼就那麼怪呢?
朱元璋嗤笑,看了眼旁邊探頭探腦的四兒子,“嘚瑟!”
其他人同樣忍俊不禁,百姓討論起來那些各式各樣的人,起碼那顏色就和他們不一樣,有幾個黑得不張嘴都察覺不到。
民間可是出現顏色不一樣的嬰兒都會視作不詳,更何況是膚色完全不同的人種。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是有海禁政策的,但和完全不允許貿易又有所區別,隻不過對船隻的大小有所規定。
但於航海而言,這和完全禁止沒有區別,本意是為了防倭寇,但在這之後卻是從無斷絕,更是誕生了一支戚家軍。
隻能說,任何事情都是堵不如疏。
選擇鄭和也能理解,第一朱棣信任他,第二他有相關的技能掌握,第三便是鄭和武力值應該不弱。
畢竟是參與過戰爭的人,航海本就危險,麵對的也未知,要是弄幾個考試都能要命的官員去,基本上都得折在船上。】
朱元璋臉色那叫一個難看,又一個。
他才死了幾年啊,他好兒子可是一個個的明麵違反他的政策。
廢宰相就搞個內閣出來,海禁就搞個下西洋。
雖然知道於國有利,但他老朱不要麵子的嗎?
朱棣倒是聽得仔細,畢竟這可是關乎大明能夠更好的關鍵,前麵講得海上絲綢之路可是把他饞得啊。
雖然也有點丟臉,畢竟剛剛演示出來的像是冤大頭一樣,但想到天幕提及的海外的糧種和金銀、礦石,立馬就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