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過後,朱棣還是得幹好皇帝這份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赦免諸王,畢竟他靖難之役打的名頭就是反削藩的大義,之前被廢除的兄弟倒是又成了王。
不過,削藩不單單是建文帝的工作,也是朱棣的工作,隻要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就絕對不可能允許地方藩王享有行政權和兵權。
顯然,朱棣的態度就是,錢可以給你,名頭可以給你,但也就這些了,比起建文帝跟個莽夫一樣的削到底,他就是軟刀子來。
兩人在這上麵倒是調了個個。】
確實,建文帝的想法其實並不難理解,他削藩的倚仗是大明江山的穩定和實力,隻是沒想到出了他四叔這麼個不講道理的贏家。
他處置藩王的手段放到現在來說,也不過是眾人沒想到他下手那麼狠,真就一點情麵都不留,往死裏削啊。
大明其他幾個兄弟聽著聽著臉色根本好不了,還不敢擺臉色出來,不然他們老爹不得以為是在給他擺啊。
弄半天,無論是誰上位,這削藩都得削啊。
朱元璋瞧著也覺得這分封不對,基本上後代子孫誰上位都得如此,相當於給他們留下個代代相傳的任務。
加上之前天幕所謂的養豬論,隻吃不付出,他聽著臉黑,但心裏憤怒過去,知曉天幕說得對。
他是想要子孫不吃苦,可都是從百姓身上剝削出來的,是百姓在供養朱氏子孫。
【第二件事就是分封功臣嘛,成功了自然得是排排坐分果果,這方麵朱棣不會吝嗇。
這裏麵倒是有個人叫我意外,淇國公丘福。
說實話,這個名字真的不出名,在講述靖難之役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這個名字,但人家是人狠話不多,人還老實,實際上是三千營騎兵統帥,可見能力和朱棣對他的信任。
不過也是,按照記載丘福發起於兵卒,保護朱棣一塊長大,人家受信任也是應該的。】
一群人還豎起耳朵聽能不能聽到自己,結果就這麼沒了?
朱棣倒是都知曉,畢竟是他封賞的。
【第三件事則是休養生息。
靖難之役說到底還是內耗,朱棣哪怕是贏了,於大明而言也是慘勝。
朱棣腦子很清楚,民力必須愛護,南北主要戰場都免除三年徭役。
接下來,他就準備第四件大事,遷都啦。】
朱元璋:怎麼就遷都呢?他的南京不好嗎?剛剛不是才說休養生息嗎?
其他人則是好奇,怎麼想到遷都這件事。
而且,要是遷都的話,他們要不要做準備啊。
朱棣:準備什麼?老子到現在都還沒住到北平呢?
不過是先宣布一下,不得花個十幾年修修整整啊。
要是不早點宣布,怕是等到哪天兩眼一瞪都沒法遷都,又不是兩三年就能做好的事情,老子在位都不知道能有幾十年,可不得早做打算啊。
【咱們朱棣遷都這件事那是登基的第一年就宣布,遷都北平。
不過不用太著急,咱們朱棣沒有立馬就幹這個事情,隻不過是先和大家通個氣,然後北平那邊準備準備不得有個十幾年啊。
遷都北平的弊端很多。
第一則是離北方的遊牧民族很近,近到很容易就被人打到京都;
第二距離經濟核心太遠,那會兒的經濟發展中心長江流域,往南方走了;
第三,以前咱們滄州那地界都是別人發配的地方,名頭上說著不太好聽啊。】
【不過也不是一無是處。
咱們朱棣可是北平起家,想要回去很正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