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則是和朱棣被人的性格有關,他喜歡金戈鐵馬,不太喜歡江南的調調,離北邊近方便他上馬去砍人,五征漠北要是都從江南出發,那多不方便啊。
朱棣北遷可不得好好重整北邊的防禦工程啊,還得把北平的舊房子擴建一下。
算起來事情還真不少,等到永樂十四年朱棣北征回來覺得大差不差可以遷都了。
自然會被反對啊,很多官員的根基可都在南京,但是吧,咱們朱棣不是個民主的人,加上那砍人的刀還沒砍夠了,脖子再硬也不可能去硬抗啊。】
朱元璋聽到遷都北平,不免想到他心裏遷都的想法,隻不過他心屬的地方是西安啊,北平那也太北邊了啊。
【當然,既然決定遷都北平,那麼在這之前還得做一件事:打通南北大運河。
北邊的經濟那如何都無法和南邊比,遷都北平代表得有上百萬的人口轉移,糧食的供應迫在眉睫,要南方對北邊輸血,大運河是最好的選擇。
這裏麵有幾個名字比較厲害,第一個是投降朱棣的陳瑄,使得供應的糧食增加到一百萬石左右,雖然還不夠,但值得表揚,人家不但會打水戰,還能挖河。
第二個是工部尚書宋禮,還有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白英,提出構築戴村壩蓄水。
等到永樂二十年,運河南段又出現問題,陳瑄再次上任,他和宋禮一樣走的是群眾路線,這次聽取一位老河工的意見,可惜這位老河工沒有留下名字。
陳瑄後來就待在漕運總督的位子上。】
陳瑄都沒想到自己居然有這種際遇啊,難道他真挺會挖河?
【朱棣幹著幹著活發現,他的帝國實在是有點大啊,一個人幹活是有點管不過來。
再加上他本來就更加喜歡上馬打仗,為了找人幫忙開始組建內閣。
嚴格來說,朱棣時期的內閣隻能算是他的顧問、學友,但到了後來已經成了‘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的真閣老。】
朱元璋:老子廢了個丞相,你就立馬組建了內閣?
不管如何,封建社會,不是人人都是工作狂,也不是人人都有那個能力,皇帝想要把所有都抓在手裏,隻有兩個結果:一團糟以及自己活生生累死。
【朱棣有一個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大明夢,自然得要軟硬兩手抓。
硬的自然就是武力,北征蒙古之前講過就不細說了,剿滅沿海倭寇,攻滅安南叛賊,其他一些小國以安撫友好為主。
當時各國皆來朝拜,占城、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琉球……紛紛入供。
還真圓了他的四夷賓服夢。
相信大家都有許多小國名字沒有聽說過,那是因為有些國家甚至是隔著萬裏迢迢坐船來的,這就和朱棣另外一個行為息息相關——鄭和下西洋。】
看著那些長相各異的人來朝拜,哪個皇帝不心動?
哪怕是朱元璋想要挑剔他兒子都忍不住為了他的大明自豪。
隻不過,坐船來的?
是天幕之前所說的西方國家嗎?
朱棣也很驚訝,他現階段叫鄭和出去可沒想到會留下這麼大的影響。
看來還是得繼續下,順帶下次叫鄭和多帶點特產回來,看看周邊哪些小國需要大明的幫助。
他們大明,乃文明國度啊,自然看不慣小國發展滯後,肯定要互幫互助的嘛,報酬也不要太客氣,隨隨便便點金啊,銀啊,礦啊什麼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