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真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蘇軾和蘇轍兩兄弟被他們的老父親送考,前往汴梁參加進士考試。
府試、省試、殿試三級考兩兄弟的表現都很優秀,當時的歐陽修對蘇軾的欣賞可是直接擺在明麵上的。
順帶說一句,歐陽修也是個文學大家兼政治家,咱們要背的東西有他貢獻一份。】
歐陽修聽見自己的名字難免高興,旁邊的同僚倒是笑著打趣,“永叔可是留名了啊。”
哪怕再關心現狀,也不能脫俗知曉自己身後傳名之事。
歐陽修摸了摸蓄著的長須,“不過是借後輩之名罷了。”
秦漢總算是聽到了這所謂的科舉製細節,但眉間沒有任何鬆動。
他們現在別說是這麼選拔,直接跳到最後一級都選不出來多少人。
無他,沒有多少讀書人罷了。
宋朝的科舉能夠繁榮,第一是各項造紙、印刷術的發展,能夠叫知識不再被壟斷,哪怕還是很多家庭負擔不起,可總歸比起連書都找不到地買的時代好。
第二是大宋有錢,不說別的,讀書人寒窗苦讀,要是沒有朝廷的一些額外資助,像是學館、補助,農家子弟是不可能負擔得起的。
這兩點,放在秦漢那就是死穴。
不過,一群人也不是畏難之人,既然現在沒有那麼多人,就先等等嘛,和陛下說說現在鹹陽\/長安選一批。
實在是活越幹越多,再不選點同僚來一塊幹,他們真得死在任上。
頭一回沒有那種要把所有事情都抓在手裏的權欲心。
幹不完,根本幹不完。
【這次科舉蘇軾雖然不是狀元,但風頭卻是實打實的,兩兄弟都給宋仁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遺憾的是,就在兩人等著安排工作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禮俗,需要丁憂27個月。
表達孝心是好的,但守孝三年這個傳統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想要推崇孝道不應該在這種身後事上做文章,身後孝順不如生前用心。】
其他人:三年?
說句不好聽的,父母年紀大了,要是那麼不巧去世的時間隔得比較近,那還做什麼官啊?守孝都得守個六年。
李世民想了想覺得也是有點惱火啊,守孝三年,這是要找人給他幹活都找不到的意思。
當然,不排除推崇這一點的人罵天幕不守孝道,林書表示無所謂。
丁憂三年丁給誰看啊?
三年的時間,現代職場連女性妊娠期都容不下,位子都要被人擠走,三年真就是查無此人。
一個蘿卜一個坑,和之前的職位脫離三年,以後還能擠得進去的,不是家裏有點東西,就是自己在上麵人眼裏掛了號的。
【父子三人第二次到汴梁已經是三年後了,蘇洵這個當爹的還是來了,本來兩兄弟都被安排了職位,不過人家有信心,也覺得現在的位置不好,決定重新考一次。
也是人家有本事,不滿意就重開,換平常人,能上榜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還有就是,人家兄弟倆有大佬的賞識,這裏不得不提到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欣賞真就是喪心病狂,就是覺得人家有文采,也不是為了嫁女兒。】
歐陽修摸胡子的手一頓,天幕這是什麼話?嫁女兒是什麼鬼?
其他讀書人則是羨慕,他們為了小小的秀才掙紮得死去活來,人家殿試說重來就重來,半分不懼怕落榜。
而且還有大佬關照,還不是為了把人拉攏做女婿。
最常用得收攏人心——嫁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