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蘇軾和蘇轍兄弟倆還是考上了,蘇軾以京官的身份充任地方的簽判,比起上一次的官肯定是進步了。

在他而言,考一次試而已,就能升官,可比直接接受上一次的任命來得要快。

蘇軾去上任,但他弟弟蘇轍還是沒當官,因為照顧老父親。

這裏就值得說道,蘇軾雖然是兄長,但性格上麵反而是做弟弟的蘇轍更加沉穩冷靜,也看得出來一家子對蘇軾的‘寵愛’啊。】

蘇軾聽到這話一點都不謙虛,還衝著宋神宗一副得意的模樣:我有一個好弟弟,你沒有。

宋神宗很想揍他。

蘇轍聽到這話很是讚同,畢竟他兄長在他眼裏自小就如同仙人一般。

【對於蘇軾,大多人都停留在文豪的層麵,但在政治上,他是一個側重實幹的官員。

上任後實地走訪做出來一些改革,比如說改革“衙前之役”、免除貧民積欠官府的債務、為百姓祈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等等,雖然祈雨這個沒什麼用。

但蘇軾在任的四年,已經叫他鍛煉出初步的政治家形象。

後來被調任回到京都在史館任職,又給了他一個閱讀的機會。

遺憾的是,之後蘇軾的妻子和父親接連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順帶又要回去丁憂了。】

始皇帝:“這後來是怎麼回事?動不動守寡,動不動丁憂,是人很多嗎?”

林書:人還真挺多的,宋朝的讀書人可不是多嘛,大名鼎鼎的冗官成為朝廷的財政負擔,還去不掉,就是沒什麼好用的人而已。

【然後,等到蘇軾再次回到汴京,卻深陷北宋內部新舊黨爭之中。

說來好笑,蘇軾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第二次被貶是因為為王安石求情。

王安石也不容易,有個笑話,唐宋八大家隻有韓愈和柳宗元不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他們是唐朝人。

說回來,年輕銳意的宋神宗遇上王安石這麼個尖銳進取的臣子,自然是一拍即合。

王安石的改革可謂是大刀闊斧,客觀評價,裏麵很多變法如果能順利實施,確實可以改變北宋,但弊端也很明顯。

其他的旁論,王安石變法裏麵沒有考慮到的一點,不是誰都是王安石。

執行人很重要,他有自己的抱負追求,有高潔的品德,但手底下的人不是。

再就是基本上是掀了人的飯碗,朝廷上分為保守和改革派,蘇軾是保守派,倒不是他性子守舊,而且保守派裏也有一部分臣子看出來改革太猛的弊端。

不過當時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太年輕,忽視掉了這些聲音。】

【蘇軾直言不讚成改革,自然會被陷害。

是的,本來王安石和宋神宗是想要變法,但沒想到已經變成兩派不死不休的爭鬥,隻要是反對的就不擇手段打擊,他們可能都沒想到這個結果。

蘇軾知曉繼續留在汴京隻會深陷漩渦,如範仲淹那等威望的臣子都擺不脫,更何況是他。

所以,蘇軾選擇了外派。】

蘇軾聽到這裏忍不住看向一直嚴肅著臉的王安石,對付沒有注意他,一直在緊皺著眉。

他王安石卻是沒想到後來居然加劇了黨爭,他哪怕是不喜誰,也不可能弄出一套栽贓陷害來,但顯然後來已經失控了。

而且,天幕那句‘不是誰都是王安石’好似一道驚雷劈在頭頂。

好在,好在都還來得及。

其他人:你倒是說出來叫我們看看能不能抄點作業啊?

我們自己會總結去糟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