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到地方任職的第一個地方是密州,在這裏待了兩年的時間。
就在他任期內,密州發生了蝗災,據記載,掩埋蝗蟲的土堆長達兩百裏,而蘇軾在這裏和百姓共同對抗蝗災,一同捕蝗。
雖然沒像咱們二鳳那樣生吃蝗蟲,但為百姓的心都是好的。】
一說起這個,李世民臉色都綠了,喉頭隱隱攢動,是被惡心的。
本來吃蟲子就已經很艱難,還是生吃,隻能說不愧是天可汗。
其他人:居然這麼生猛?
【密州這邊做完兩年,蘇軾又被調到徐州,在這裏度過了三年時間。
哪個地方都會出現一些天災人禍,想要風調雨順基本做不到,百姓麵對災害的抗風險能力又弱,所以生活如何就取決於當官的了。
在徐州期間,又遭遇了洪災,修大壩,蓋黃樓,還有表表心意的祈雨,不管如何,蘇軾確實都在盡力做好他的責任。】
宋神宗詫異的看向身邊的蘇軾,說實話,蘇軾給他的感覺就是狂傲風流,沒想到居然還是個做實事的人。
王安石都忍不住多看了兩眼,這種人實該是他改革派的啊。
雖然天幕說了那麼多,哪怕他知曉最後的結局不好,可王安石並沒有任何退縮,隻不過需要在多完善完善。
大不了到時候勉強聽聽那群老頑固的意見,采不采納就是他的事了。
【接著蘇軾又被調往湖州,地方上的八年是很多人不了解蘇軾的八年,他不單單是一位文豪,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
宋朝許多官員就有這樣尷尬的境地,有許多傳世的文章,可以算是青史留名。
但是呢,我相信許多人讀書科舉的第一目標絕對不是為了留下文章,可偏偏於他們做官卻是沒有那麼大的名聲。
哪怕做了許多,可就是這麼離奇。】
蘇軾本來誌得意滿的表情慢慢的收斂,轉而又輕笑,是啊,他蘇軾篤定自己才華,說不稀罕文章傳世太過虛偽,但若是可以,還是更願意是他的政績。
【有趣的是啊,蘇軾和王安石在政見上肯定是有不和的,但人家到了地方對於下達的指令卻是沒有陽奉陰違,比那些中飽私囊,借著新法自己牟利的改革派都要認真。
蘇軾表示:我反對你,但我不會亂來。
隻不過,哪怕他借著外派離開汴梁八年,新舊黨政還是沒有打算放過他,這裏就能看出大宋中央朝廷爭權奪利風氣之不好。
不管是新黨還是舊黨,那都沒有把心思放在強國富民身上,全是踩死政敵的心思。】
宋神宗臉色很是不好,這可是他在位時期,官員如此,怎麼不叫他憤怒和心急。
趙家的靖康之恥就像是懸掛在頭頂的大刀,時時刻刻給他壓力。
他現在已經沒有過多的要求,起碼,哪怕他趙家的江山沒了,別是那種屈辱的形勢就行。
別叫他大宋被釘在恥辱柱上。
【王安石的變法導致他向此被罷相,遭受新舊兩黨的攻擊。
可笑吧,作為改革的領頭人,他居然遭受兩黨的攻擊,這裏不詳細說他,說回到蘇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