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可是他們的本事,若是在這事上出錯,還有何臉麵回來啊?

【沒想到王陽明那麼多年的武學居然在這裏開始小試牛刀。

此次席書要勸說的人名為安貴榮,理解為當地一個投靠朝廷但思想還停留在過往的勢力就好。

山裏的人看到的隻有他們頭頂的那片天,以為沒有他這次苗人的動亂朝廷就平息不了,但說到底,這裏就幾十萬人,朝廷又不是非要死杠著。

況且他能算計生苗,別人自然也能算計他。

至於為什麼要說服安貴榮,主要是生苗他們依舊是神出鬼沒,到了大明不熟悉環境還是不熟悉環境。

但行蹤不定也必然存在補給不固定的缺陷,要抓人的策略同樣簡單,斷了補給就是。

上萬人總不能真生啃樹皮,而安貴榮所在的地方正好是生苗補給供應鏈旁。】

別說是百姓,就是文人都聽得有趣,要是家裏沒有打仗的武將長輩,誰會這麼教你啊?

那會兒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更多的都可以說是師傅領進門丟一邊,教都得看師傅的心情和度量。

【席書讚同王陽明的建議,但他還有點拉不下臉,覺得代表朝廷出使自當雅量。

考慮的是沒錯,但隻能說真是做官做得榆木腦袋了,不懂得靈活變通,這難道很困難嗎?

無論是找個安貴榮信任親近的人收買嘀咕,還是派一個‘愣頭青’手下都很好解決的事情啊,又不要你親自出麵。】

席書被說教稍稍尷尬,但也覺得有些道理,天幕做事還真是挺,不拘一格的。

朱棣則是很讚同,他也感覺到,這當官當的有點太端著了,天幕那種不要臉的做法就很適合啊。

林書收斂笑容:你說什麼呢?

【王陽明秉持著幫人幫到底的想法,幹脆叫席書明修棧道,他親自出馬暗度陳倉。

是不是以為他要親自去勸說安貴榮?

那沒這個必要,巧合的是啊,安貴榮的小公子在書院讀書,這不就好辦多了嘛。

王陽明親自在信中言明厲害,私人信件嘛,說話自然就不用那麼講究官方,加上安貴榮這個人說到底就是在利益和道義之間搖擺,有勸說的餘地。

如果碰上那切切實實的反骨仔,那還是來硬的吧。

沒了補給加上安貴榮沒有磨洋工,苗亂很快被平息了。】

【文能生亂,也能造福。

王陽明身上大家能感受得到,他並不是一個端著高高在上的官員,悟道後更是如此。

此次軍工加上過往一年多時間裏寫的三篇好文章,都被帶到了北京。

其實說起來三年一任,也到了他的調動時間,年底吏部的調令就到了,叫他去江西省廬陵縣做知縣。

他要離開龍場了。】

從生死逃離➡悟道➡離開,別說是王陽明,就是瞧著他這一路走來的眾人都有些感慨。

不過更多的是高興,隻覺得他不該被困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