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開始教周邊彝族的小孩認字,本來排外的彝人對他們的態度開始友善起來,起碼如果糧食吃完,人家願意賣,而不是需要大老遠的跑遠去買。
接下來的時間,王陽明撇除掉一開始心中的無措和不適應,安然的接受在龍場的生活。
他還修建起來何陋軒、君子亭和賓陽堂開始正式教授學生,當然不是彝族的孩子,教授孩子他帶來的仆人完全可以勝任。
從龍場學院到被三顧茅廬請到貴州官學講課,王陽明依舊是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模樣。
隻不過,有一天到官學講課時發現來了一群官兵,還看到負荊請罪的人,心中難免生出好奇心,這又是鬧的哪一出啊?】
“書院裏麵負荊請罪嗎?光著上身嗎?那真是有辱斯文。”
“人家又沒說在書院裏,可能就是進城看到的。”
是的,現在他們已經直接簡單粗暴的把龍場當作鄉下。
不過,也沒什麼錯處。
【搞半天,原來是貴州的同知橫征暴斂,打著朝廷的名頭盤剝苗人,加上旁邊還有提供武器煽風點火的人,這幫生苗自立國號,反叛朝廷。
更加不妙的是,距離貴州城不到一百裏,驛道也被截斷,送不出去消息。
嗯……還別說,當地人反叛這個問題還真是從不斷絕,教化這麼多年斥責他們野蠻,還不如派個能力和心地並齊的官員來。】
朱元璋氣得不行,反叛就算了,還自立國號?
這簡直是活生生往他臉上打啊。
可他又能怨誰呢?
大明的臣子心裏閃過熟悉的不妙,果然,還是他們。
天幕的話成功叫皇上把不滿轉移向他們,畢竟皇上又不能去出氣,隻能怪那些不好好當官,非要盤剝百姓的人身上。
他們很無奈,後世這一個個的自己日子倒是過夠了,他們呢?還得背這口鍋。
隻希望皇上發脾氣的法子不是扣俸祿。
【更不妙的是,催促宣慰司的兵馬去平亂,人家那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一開始是不出兵,後來實在推脫不了出兵了,但卻是和叛亂的苗人一般,對著百姓搶掠,一瞧這就是反骨仔啊。
王陽明的熟人席水被派去當那個說服人家出兵的使者,接到這個命令席水心裏自然沒底啊,擔心自己倒黴被人宰了。
看到王陽明就像是看到救星一般啊,倆人開始就著現在的情況分析啊。
貴州當地的勢力不是一股,這次生苗作亂,大家都明白肯定有其他家的煽風點火,目的就是要用這些生苗成為和朝廷談判的籌碼,抵製朝廷的政策。】
“這群賊子。”朱棣聽著火氣大,這可都是他大明的叛亂。
其他人也沒看熱鬧,畢竟這麼多年,比起大明,他們的任務更加困難,都沒法子正常溝通。
哦不對,他們的困難是人都找不到影子。
再說,這些部落這麼多年還是繼續作亂,歸化的路顯然也不是那麼好走的。
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確實是大難題。
本來有所準備想要大顯身手的儒生覺得自己的計劃還是得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