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已久的驛站居然來了人,可是把周圍的彝族鄰居驚擾了,剛開始是小孩子好奇,接著便有人來交涉,王守仁和他們打交道很是隨和,沒有半點官架子,還在人家的幫忙下找到可以暫時遮風避雨的山洞。

至於為什麼不去彝族住?

少數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習俗和忌諱,所以會有入鄉隨俗的說法,你冒冒失失去人家族裏居住,要是不小心犯了忌諱,別人哪怕是大度心裏也得膈應,還不如找個山洞住。

前提是你能吃苦啊,要是那種水土不服、身子骨弱的,還是別想那麼多,厚著臉皮和老鄉打好關係吧。

不過,若是身子骨弱,還能熬到這荒蠻之地,也是厲害。】

一群連科考都要半條命的文人:好好說就是,不諷刺我們是不舒服是吧?

不過看到驛站的荒涼,他們一個個皺著眉,又不是誰都有背景和才學,能夠直接在京師留任或是去到富裕繁華的地方做官。

王守仁不說是他們的明天,許多政策不能照搬,但很多事情都可以仿照,改改適應當地。

他們也差不多摸著規律,基本上被天幕說有大前途的人,基本上都是從低穀站起來。

這位王守仁應該沒有比現在更低穀的時候了吧?

都發配到這裏來了,再慘,隻能想到送到關外修城牆了。

【住的地方算是暫時解決了,但王守仁看了看身邊三個大小夥子,覺得解決吃飯問題迫在眉睫。

瞧了瞧遠處彝家寨子的莊稼,想到自漢代曹操起就開始的屯田製度,半農半兵,戰守結合,想必本朝太祖建立衛所製度也是如此想法吧。

很簡單,王守仁已經決定自己種地,自滿自足了。

也得是他不講究這些,要是來個自命清高的覺得種地是小人的事情,怕是得餓死在這裏。】

董仲舒立馬明白天幕說的是什麼,想到孔聖人的話奉為聖旨法典曲解,難怪觀感不佳。

種地的事情怎麼能叫小人的活兒呢?

其他人也覺得,種地種得好,若是能種出個畝產三四百斤的糧食來,百姓都得立生祠。

曹操聽見自己的屯田政策落得一個好口碑,立馬又得意起來。

【更倒黴的是,糧食的問題還沒解決,畢竟種下去又不是一晚上就能長出來的,四個人還得麵積瘧疾。

是的,哪怕是到了明朝,瘧疾還是沒有被解決。

還別說,王守仁前些年練武真的練出名堂來,仆人是青壯年都倒下來兩個,他倒是還好好的不被影響,就是得照顧仆人。

好不容易想起來個薏米仁治療瘧疾的偏方,一晚上過去,好家夥,第三個仆人也跟著病倒了。

還是得誇一句咱們陽明先生體格好啊,體弱的還真來這地幹不了活。】

“荒唐,居然照顧仆人!”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然已經得了瘧疾,自是該將人遠離,還親身照顧?愚不可及。”

林書:所以說你們做不了聖賢嘛,是半點感情都沒有。

年輕的舉子倒是被天幕說得心動,自己是不是該去武學轉一轉啊?

往日自然得指責實在是粗魯不堪,但當官這事,沒個好體格還真活不下去啊。

就不說被丟到惡劣環境地方做官,就是當朝,身體不行怎麼跟得上幹活的速度啊?

一個個都是做好了為頭頂的‘資本家’奉獻終身的準備,生怕沒法打工耽誤了‘老板’揚名千古成為明君啊。

雖然有點把自己看得高了點,但當皇帝的表示就喜歡這種時刻準備著幹活的年輕人啊。

初入職場就是熱血啊,像是朝廷裏的老油條,除了本身就是工作狂的,腦子一個個轉得比誰都快,嗅到危險溜得比誰都快。

【在龍場,沒有了王進士,隻有一個會看書、會刨土、會插秧、會做飯、會吃喝、會睡覺、會呼吸的王陽明。

王陽明的時間變成兩點一線,去龍崗山此後幾畝莊稼,小孤山的山洞裏照顧三個生病的仆人。

三十七歲的王陽明生活似乎一下子與世隔絕,忙亂中反而有時間去思考他從年少時便一直都在尋找的答案——做聖賢。

尤其是等到三個仆人病愈後,王陽明在之後的大半年時間,一邊教當地彝人開化,一邊尋求著自己的聖人之道,靜心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