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則是羨慕啊,他就需要這種能文能武的人才啊。
其他皇帝:誰不需要啊?難道我們像是人才很充足的模樣嗎?
朱厚照往嘴裏塞了快水果,正正好好的大小還帶著一絲冰冰涼涼,笑得可開心了。
越聽他越覺得這王陽明很合他的心意,尤其是打仗。
哪怕是英國公不勸說,他也準備向人家主動請教,這可比他和一群人在那搖頭晃腦的讀書有趣多了。
【正月開始前往前線製定戰略,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七月進兵大庚,十月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
王陽明就帶著他手底下的書生弟子還有偏裨,將周邊持續了數十年的匪患徹底剿除。
我都不知道該誇他,還是為前麵的那些人羞愧啊。
匪患剿除後自然便是治理,再地方王陽明恢複了保兵製度,建立基層的武裝隊伍,同時興辦學校,提高教師待遇。
一時間南贛地區書院林立,之前那些逞凶好鬥的風氣也跟著在改變。
瞧瞧人家的教化,還得是大棗加大棒一塊來啊,儒家在教化這方麵確實是其他家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先保證下自己的安全啊。
有朝一日去了稍微偏遠或是民風好鬥的地方,比起張開嘴說教,還是先拿著棍子比較安全。】
儒家:難得你說句我們的好話。
不過隻要不是死強著的人聽得進去,畢竟前麵就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而且,天幕說的安全問題也是實打實。
君不見多少人死在外派和流放的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身板很重要啊。
秦漢的儒家:什麼鬼?他們忍了很久了,後世這群一個個都是什麼身板?為什麼天幕老是強調身體?到底是有多弱啊?
【王陽明在教弟子上麵真的很有他一手,當時不是多了很多書院嘛,他還聯合這些書院舉辦一些大會。
差不多把剿匪的事情做完,王陽明又開始提起之前想了很久的事情——辭官。
他對當官的興趣沒有傳播心學大,但朝廷也是難得找到個能用的人,還是駁回了,順帶又把之前的賞賜加高。
很明顯,繼續幹活,不要老想著辭官辭官辭官。
有些人一把年紀還在朝廷死不挪位子,就你五十不到的年紀想著回家,幹什麼呢?
當官不必別的行業想走就走,朝廷不放人,王陽明自然得接著幹活。】
朝廷上一把年紀的大臣:有點過分了啊?我們那是重權欲嗎?小年輕能有我們的經驗嗎?
林書:朝廷上想要找小年輕還是有點困難的,三十歲都稀奇。
按照大多數人對於當官的熱情,沒有辦法太能理解王陽明的想法,。
反倒是許多人羨慕啊,他們考不上,別人不樂意,這就是任何人的差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