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內容也不是什麼都記,資源稀有不可能給你記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多為榮耀、賞賜、交換土地的記錄,要是誰想寫首詩上去,那絕對是會被爹拿著藤條抽的。

除了青銅器、鐵器,還有玉石也能作為記載的載體,光聽名字就知道價值不菲。

不過也有人例外,咱們始皇大大橫掃六國後到處巡遊,就有了打卡的喜好,每到一處就找個大石頭刻上一段他的功績。】

六國:好久沒聽到熟悉的四個字還以為不會再見,沒想到重逢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始皇帝被提到自己的喜好,不動聲色。

其他人想到在泰山的那塊石碑,肯定了天幕的說法。

不過這也沒什麼,不過是石刻而已,又不是什麼勞民傷財的事情。

頂多他們現在做好準備,下次出門也好展示展示文采,說不定因為石刻內容寫得好被比陛下賞識呢?

始皇帝絕對想不到他的臣子如此‘上道諂媚’。

【甲骨和金石的材質都很堅硬,咱們老祖宗們用的刀也沒多鋒利,每次刻字都是對手的一種折磨啊。

而且稍微沒注意好力道,還可能弄破損,帶走更是不可能,完全不是一個書寫載體正確打開的方式。

後來就用變成了簡牘,這是古代使用最多的材料。

簡牘的原料簡單,竹子木條稍微處理下就能拿來用,按照道理來說,竹子和木塊能有多高,咱們的簡牘就能有多長。

但想想也明白,為了方便,不可能無限的做長,一般在五寸到三尺的範圍。】

眾人瞧著天幕展示的一個小人拿著比他身高長三倍的竹簡,踮著腳、仰著脖子往上看確實挺滑稽。

【這比起之前的石頭確實進步了,但也沒輕便到哪去,學富五車換做當時就是真實寫照啊,搬運還是不方便。

而且竹簡說到底還是木頭,平常百姓家裏不就是柴火嘛,因此受潮、火災的幾率很高,且不好複刻。

伴隨簡牘產生的還有一種由蠶絲製成的縑帛,這個倒是好用許多,輕便簡單。

但這個價格普通人無福消受,百姓一年到頭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做,哪裏能奢侈到用比他們做衣服還貴的布匹寫字呢?

按照那會兒的購買力,一匹縑帛的價格相當於700多斤大米,就是換做我現在,買件衣服也不能眼睛都不眨,更何況是撕下來寫字呢?

按絕對是媽見打。】

貧窮人家的讀書人深以為然,他們走的每一步都舉步維艱,沒有錢,沒有學習資源,有時候讀一本古籍根本找不到,更遑論說買。

他們現在隻希望天幕垂憐,或是陛下得天幕眷顧,能叫他們有朝一日也能讀書認字容易些。

【其實不單單我們,就是國外也是如此,他們使用的材料也差不多,得再加上個羊皮和犢皮。

那會兒的動物皮毛處理技術極為簡單粗略,味道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說紙張的出現絕對是影響世界的事件,因為作為造紙術重大改進者的蔡倫,還在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中有一席之地。】

中常事的蔡倫聽到自己的名字還沒意識到,這說的就是他。

其他人隻會用‘哇’來表達,畢竟聽起來就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