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書寫材料作為載體顯然是不合格的,起碼就連咱們始皇帝日常都隻能使用竹簡,連最頂層的人群都隻能使用這種不方便的載體,那麼發明新載體就很必要。

之所以不說蔡倫是紙張的發明者而是改進者,則是因為在西漢其實就有了紙的初級形態,隻不過並沒有得到改進和廣泛的應用。

比如說在西安市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還出土了“灞橋紙”,真實的實物出土可是引起一陣轟動,通過檢測其製作年代,發現不晚於漢武帝時期;

之後在許多地方也挖掘出漢代的紙殘片,比如說新疆的羅布淖爾。】

漢武帝:很驚訝,但還是有點被墓創到。

為什麼動不動就挖墓啊?

林書:你說呢?什麼都沒保存下來,不得從一些還沒被破壞的墓裏找啊。

劉徹看了眼天幕的地方,倒是沒有想去找的意思。

主要是那什麼灞橋紙看著比他現在用的那粗糙的黃紙都不如,沒必要大費周章尋找,他又不像是後世要用這種方式尋求痕跡。

【蔡倫則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的改進,他的紙並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他經過嚴格的程序製作而成的。

紙的材料和它最後的成品簡直是一點都不相似,就是用不值錢的樹皮、破布、漁網混合在一塊,經過水浸、切碎、洗滌、蒸煮、舂搗等程序形成。】

天幕上突然出現一口大缸,眾人眼睜睜瞧著有人再那攪拌著什麼,腦子出現了瞬間的宕機,然後反應過來。

天幕這是直接把紙的製作和過程全部展示出來了。

一個個立馬努力記住,說實話,雖然瞧著複雜,但基本的工藝並不多。

【蔡倫改進的紙確實是跨時代的進步,輕便又簡潔,製作的成本大家也都看到了,人工可能是最貴的開支。

到了魏晉時期,造紙技術開始提升,造紙區域也逐漸擴大,紙的種類也開始增加。

在滿足基本的書寫要求後,自然會有人追求品質。

魏晉時的紙張種類光是記載的就有:抄寫經書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該說不說,大家還挺講究的。

在造紙的設備方麵,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複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了染紙新技術。

染紙時隻需要加入一點從黃蘖熬取的汁液,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

居然有如此多的造紙材料?

不少人都開始琢磨小心思,然後一抬頭就看到上麵勢在必得的皇帝。

得了,以往還能以技術不外傳保全自家的富貴,現在還是別和窮瘋了的皇帝搶吧。

畢竟誰也不知道他會不會拿他們開刀。

抄家可是比賣紙來得快。

畢竟現在價格應當是炒不起來,除非率先發明出來天幕手裏的那種紙。

倒是中層和百姓家庭高興許多,哪怕是買不起紙,大不了幾家人做嘛。

能省則省,他們也沒那麼迫切性,做出來最好,做不出來就當是浪費點人力,這是他們身上最不值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