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印刷術的發展給宋朝活字印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代雕版印刷已經發展到巔峰,有一個詞叫做‘災及梨棗’,是用來諷刺印刷無價值的書,因為當時印刷模板梨棗木。
雕版印刷在唐朝時還隻是單色印刷,等後麵朝局混亂了,雕版印刷居然還在不停的發展。
有人追求更多的視覺效果,開始在插圖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流傳的時間跨度長遠,現在的楊柳青版畫還是用此種方法。
宋代也用這個方法印過會子,也就是當時的一種紙幣。
不過一般帶顏色的印刷從古至今都得加錢,咱們老祖宗一方麵是偏愛水墨丹青畫,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因為錢財的緣故,用顏料還是不太習慣。】
瞧著天幕上麵展現出來彩色的書籍,不少人都有些心動。
他們可沒這麼鮮豔繁多的顏色,上好的顏料價格可不是能用來當作日常作畫的。
【多版複色印刷則是要到元代去了,後麵的明清對其進行發展。
雕版印刷術的原材料是各種木材,杜梨木、棗木、紅樺木都被拿來用,也是它們便宜,像是什麼金絲楠木就沒人拿來用,純純的敗家奢靡啊。
原材料裁剪成什麼樣子取決於最後的成品,但基本上書本多大雕版就多大,製作聽著簡單,可其中的技術活不少,並不是單純的裁剪成書頁打小就行,還得對木材進行處理。
放在家裏燒火的木材和拿來雕版印刷的木材自然不能相提並論,光是前麵的準備工作就得一個多月,刨光陰幹抹豆油一個步驟都不能少。
這還隻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到這裏才算是能開始動刀。
刮平模板、磨光、反貼寫樣然後才是正式的開始刻字。
大家也發現了,雕版可不是隨隨便便找塊木板就能行的,而且刻字也是個大難題。
咱們抄書的時候打起精神都能寫錯字,而雕版的過程自然也不例外,人家還是在木頭上,要拿來當模板印刷的,若是哪出了一點小錯都得全部重來。
出錯率高,且使用時長有限,這種印刷術也確實需要改進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宋以前基本都是抄作業,大宋倒是發現他們的優點,技術活還的成就還挺高啊。
其他人顧不上這些,雖然天幕說了他的缺點,但哪仲都試一下,現在他們反正是一窮二白,哪個快就先用哪個,然後再謀發展。
【在當時,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至2000張,一塊印版可連印萬次。
聽著是多,但對於一直數量稀少的書籍來說並不多。
活字印刷術是一項偉大的誕生,它的發明人是北宋的畢昇,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跡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沈括也是個大佬哦。
咱們先來說說活字印刷出現的契機。】
【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用活字印刷工作一下子將工作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周圍人又不是啞巴瞎子,長了眼睛和嘴巴,看到了自然也會詢問。
畢昇沒有藏著掖著的想法,就給大家夥演示了一遍他的活字印刷。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不像是雕版固定好每一頁的內容,他將整體拆分為個體,把常用的字拆出來燒刻成一個個小木塊。
欸,要用的時候就把這些小木塊按照內容排列整齊,就跟印章一樣,每個都不同,但合在一塊就能形成不同的意思。
想也明白,拆分成單字對於錯誤率的容納度會大大提升,畢竟損壞一頁雕版和損壞一個小木塊的成本不可匹及。
而且,活字印刷能夠排列的內容更加靈活,像是雕版的畫,哪怕是單純的一本書都得燒出來許多模板,可小木塊則靈活方便許多。】
雖然後世看來是非常簡單的思路,可從零到一從來都不是一點點的跨度。
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間幾百年的曆程,不會有人能否認畢昇的貢獻。